宗教信仰也是這個時期瓷器的主要圖案內容,不僅佛陀的形象被畫入了佛字之中,在這件民窯青花碗上,中國古代兩個著名的高僧寒山和拾得,也手持經卷,奔跑在拯救眾生的旅途上。
明代早中期的官窯瓷器發展十分迅速,從永宣時期的青花到成化時期的官窯斗彩瓷器都為后世留下了難以逾越的巔峰之作。并一直影響著民窯瓷器的發展變化,此時的官窯瓷器中,青花瓷器由永樂宣德時期的濃艷奔放轉向成化弘治時期的纖秀淡雅,而此時的民窯瓷器則兼具淡雅與流暢于一體。
自古以來,龍就是皇權、王權的象征,尤其是在明清兩代,雖然有多種龍的形象,但五爪龍的形象一直是官窯瓷器上的皇家御用圖案紋飾,但有的時候,民窯瓷器上也會出現龍的圖案,有別于皇家的雙角五爪龍,民窯瓷器上的龍身多被飾以卷曲的香草紋,被稱為“夔龍”或“香草龍”。這對成化時期民窯青花繪香草龍碗,敞口深腹,胎質細白,胎體輕薄,釉質白中閃青,碗內底青花繪一團草龍,外壁釉下對稱的繪兩條香草龍,青花呈色純蘭,既不同于永宣的濃蘭微帶紫,又不同于康熙的深蘭略顯綠。其與現藏上海博物館的一件成化官窯青花繪香草龍紋小碗上的圖案完全一樣,只不過這件官窯小碗上的圖案稍微精細,但十分難得的是成化時期瓷器中青花繪龍紋碗能成對的保存下來,哪怕是民窯瓷器。
三
荷塘鴛鴦和纏枝花卉也是成化時期官窯和民窯瓷器中常見的紋飾圖案,
荷塘鴛鴦紋飾首見于元代的青花瓷器上,永宣時期瓷器上的荷塘少了鴛鴦,多了游魚,成化時期斗彩荷塘鴛鴦紋瓷器不僅成為了古代瓷器中的名品,還影響了同時期的民窯瓷器,這件成化民窯青花繪荷塘紋碗,少了代表愛情的鴛鴦,每組圖案由一葉一花組成,畫家筆下無影之風,吹拂著碗上的荷花。
纏枝花卉紋從元代到晚清一直是瓷器上永恒的主題,成化時期瓷器上的青花紋飾,已由永宣時期的重筆勾勒發展演變為重色雙鉤,淡色填染,青花用料也由呈色濃艷的進口“蘇料”改用呈色淺藍的國產平等青料,這使圖案紋飾更能畫的工細,畫面更顯得秀雅。這件成化時期民窯青花繪纏枝花卉紋碗,無論是碗內外的紋飾,都畫的十分工細,就連碗內的內底和口沿處雙蘭圈,碗外口沿、腹下、底足的三處雙蘭圈,都畫得足以和官窯瓷器相媲美。
這件青花書梵文三足爐,倒梯形爐體腹部微鼓,下承三乳足,外壁釉下用青花書梵文,與江西省臨川縣成化十六年墓出土的青花梵文三足爐十分相似,應為同一時期為文人所用而燒造。今天、晚明時期的銅香爐精品,拍賣價格已過百萬,這只比它們早近百年的瓷香爐,市場價值會是多少呢。
成化皇帝在位時對子嗣的渴望,直接反映在官窯瓷器上,大量各式各樣戲耍的兒童形象充滿了皇宮中日常使用的盤碗上,并影響到大量的民窯瓷器紋飾圖案,民窯的工匠們通過用流暢、率真、生動的畫筆,把一個個練拳、對弈、捉鳥、放風箏、做游戲的兒童天真形象,躍然瓷上。這兩件成化民窯青花繪嬰戲紋小盤,用成化初期的進口青料,以極其生動的線條,勾畫出垂柳下、欄桿旁、草地上兩個兒童戲耍的場景。兩件小盤的圖案大同小異,雖不是一對,但兩只一起也很難得。
纏枝花卉托八寶圖案在明代早中期的官窯瓷器和民窯瓷器上比較常見,這與佛教在這個時期比較盛行有關,但民窯瓷器表現的是思想,故紋飾圖案的藝術化較強,缺乏嚴謹和準確,這也是民窯瓷器生動可愛之處。這件成化青花繪纏枝花卉托八寶紋碗,畫工流暢,青花用料藍艷,有少量結晶斑,圖案中的八寶已簡化少了幾寶,碗內的不可識的花卉把我們帶入了神秘世界,這也是民窯瓷器的吸引人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