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收藏界近30年來的歷程,與一個名字分不開——寒舍藝術中心的執行長王定乾。這位從業25年的藝術品經紀人在若干年摸爬滾打之后,積攢了無數實戰經驗和人脈,也引起過不少爭議。
2009年圓明園獸首拍賣事件、拍出2.3億元的元代鬼谷下山青花罐、創4.3億元高價的《砥柱銘》,近年這些拍賣要聞大都與王定乾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與許多大收藏家刻意保持低調與神秘不同,經紀人王定乾在拍賣場上出手兇橫,身為鳳凰衛視《投資收藏》節目首席評論師的他更是頻繁亮相于大眾媒體,輾轉于兩岸各地,宣講他對藝術品市場的看法。
近來,年過半百的王定乾又扮演起另一個角色:收藏家。為自己的客戶在藝術品市場四處征戰的王定乾,時而也會為自己經手的好東西“溜走”而遺憾。“除了財富、專業、名聲之外,是否也應該留點東西才不枉此生?”王定乾說。于是,這位經紀人開始從收藏家身后走出來,張羅起自己的收藏。
收藏和投資是兩回事
憑借多年積攢下的人脈、經驗和專業知識,王定乾搞收藏似乎是近水樓臺先得月。然而,王定乾并不認為這么簡單。對他來說,作為收藏家的王定乾和作為經紀人的王定乾必須區分。膠著在這兩個角色之間,他還需要有很好的平衡感,這種平衡事關一個經紀人的信譽,也涉及一位收藏家的品位。
一邊是客戶的委托,一邊是自己愛好的藝術品,兩相碰撞之時,王定乾會作何選擇?他曾表示,看到客戶和自己都中意的藝術品時,作為經紀人的他首先考慮客戶,如果最后價格超過了委托價位,這件藝術品他是否拿下就無關職業道德了。
王定乾在不同場合反復強調的一個觀念就是:“收藏和藝術品投資是兩回事,要用不同的心態去對待,而不能混為一談。”在他看來:“收藏是主觀的事情,屬于一種精神消費,投資則是一項客觀的事業,是為了獲利而發生的行為。”
“然而,現在藝術品市場上的資金都來源于投資,投資資金入場將藝術品價格推高,許多為了收藏而購買藝術品的收藏家反而被迫成為這個圈子里的邊緣群體。”一位曾在文博系統工作的資深拍賣師向記者談起藝術品市場時表示過如此擔憂。
對于這種情況,王定乾認為,現在的藝術品市場,往往是東西跟著資金走。中國逐漸成為世界藝術品市場的主導性力量,導致很多好東西都流入國內。之前要出國購買藝術品的買家如今在國內拍賣行也能夠買到好東西。而與之相伴隨的就是價格一輪輪攀高。
“一般人收藏和玩家收藏是不同的。不管怎么樣,收藏都不能傷筋動骨,不能用太大量的資金。如今藝術品市場中出現的兩極分化,一些低價藝術品逐漸增加的成交量,就是經濟實力一般但熱衷于收藏的買家活躍的明證。”王定乾對《第一財經日報》說。
偏愛傳統水墨
“就純粹個人愛好而言,我偏愛古代書畫。”王定乾對本報記者表示。
對傳統書畫的偏愛,其實源于對中國傳統藝術的愛好。文人水墨中蘊含的中國傳統藝術韻味是王定乾最為看重的。“中國傳統書畫代表的是中國傳統藝術的精髓,是流傳有序的。”
“不過,古代書畫水太深,精品難尋這也是個很嚴重的問題。”王定乾告訴本報記者,“所以中國水墨畫收藏才會從古典書畫轉向到現、當代水墨畫,像張大千、齊白石、李可染、吳冠中這樣的前輩藝術家的作品都具有歷史的傳承性。而我對于“70后”,“80后”的藝術家的作品反而沒有辦法照單全收。”王定乾特意強調,“現在年輕藝術家的作品并不是不好,只是就個人主觀偏好來說,并不偏愛。這種偏好也是與我的年齡和收藏經歷有關的。當然如果是投資的話,又是另外一回事。”
在王定乾看來,當代藝術與當代水墨不同,當代藝術的體系來源于西方,中國的精神還沒有被完全發揚。相反,中國當代藝術的價格卻已經到了與西方相似的地步。“接下來,就只能看藝術實力的比拼了。中國的藝術家、經紀人和評論家要建立自己的審美價值觀。”
“不管當代水墨還是當代的藝術,他們的精神一定要主流,當代藝術不僅是玩觀念,玩實驗。現在流行這個,只是過程而不是結果,不要拿當代的前衛當幌子,而不注重文化與畫技的積淀。”
“現在,中國藝術正處在轉折點的時候,大家都在摸索,我仍覺得傳承最為重要,變化還要從傳統中來。 ”王定乾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