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瞻前顧后,似乎與往年沒什么不同。不過龍年的瞻前顧后,其新意在于它正處在一個老的市場繁榮周期的終點,一個新的市場繁榮周期的起點。
“今非昔比”,這是以周期性的眼光來觀察必然會得出的結論:不用和上一輪周期開始時的2003年比,只要和這一輪周期開始時的2009年比,到2011年短短3年,藝術市場就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用北京匡時(微博)董事長董國強(微博)的說法,是“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上一輪周期2003到2008年藝術市場固然經歷了大幅度的普漲行情,但似乎只是在為2009年到2011年的后一輪周期做準備、作鋪墊,而這后一輪周期的行情才是其真正的爆發。那是“億元時代”的行情:單件拍品成交價從千萬元級躍升到億元級;總成交額翻番放大,以致西方藝術評估機構多次修改藝術市場排名,把中國藝術市場成交額從全球老三改為老二、老大,中國藝術市場已經初具規模。
用周期性眼光看,不難發現中國藝術市場發展最突出的特點,那就是與資金動向的關系越來越密切。尤其是2009年到2011年,市場成交總額的發展曲線與中國廣義貨幣M2的走勢曲線幾乎是平行的,只是有個時間差,充分說明了中國藝術市場的繁榮,日益依賴大規模的入場資金。值得注意的是,大量資金的涌入,不限于私人藏家的購藏行為,也伴隨著企業、機構對藝術品、藝術產業的投資,伴隨著藝術基金、融資信托、集合理財等全新的金融活動,還有文交所里對藝術品產權交易和份額化交易的探索。藝術市場正在快速資產化、金融化。從周期的比較中還可以發現,這個資產化、金融化的趨勢正在強化:藝術市場繁榮周期的節奏,越來越契合金融市場的周期性的節奏。
盡管如此,藝術市場的發展還是有其內部的規律,中國書畫、瓷器雜件與油畫雕塑三大板塊的行情發展并非一刀切,板塊輪動的特征十分突出:如中國書畫,在2003年開始的上一輪周期中率先突破,但也早在2005年就率先進入調整行情,到2007年又進入回暖行情,經過2008年金融危機壓制,在2009年又再次率先突破;瓷器雜件則呈現一波跨周期的行情,從2003年到2009年大漲,而在2009年到2011年之間漲幅卻有限;油畫雕塑尤其是當代藝術則遲至2006年書畫行情調整后才發動,但在2008年金融危機沖擊下大幅震蕩,在最近的周期中也有名家名作天價迭出,推動行情大幅上揚,但卻一直步履蹣跚。
未來市場會怎樣?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都決定了,中國藝術市場仍然會是資金選擇的一個投資方向。那么板塊輪動會怎樣?首要的問題是書畫市場會不會長期蟄伏?瓷雜、油畫雕塑有沒有可能取代書畫成為藝術市場的主戰場?這些問題有待今年春拍藝術市場作出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