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似乎是所有人對新買家的定義。但是對于新買家來說,投資卻不是全部,在參與藝術品市場的過程中,新買家對于藝術品的理解和觀念也在不斷的發展和變化。
新買家中的一部分先行者在有了足夠的積累之后,正在或者已經開始籌劃私人博物館的建設。財富階層在成為藝術品市場的大宗買家之后,希望通過博物館的設立,形成自己的收藏體系,擴大自己對藝術品市場的影響力,爭奪自己在藝術品市場中的話語權,而這也是眾多國外大藏家門曾經走過的路。雖然在他們的收藏過程中,避免不掉的會有買進賣出,但是他們收藏的核心部分都一直在。在陳麗華的中國紫檀博物館、林百里的廣雅軒、新疆廣匯美術館、大連萬達的玥寶齋等私立收藏機構之后,劉益謙王薇夫婦的龍博物館也正在建設之中。
在藝術品市場悲觀主義者看來,近年來國內藝術品市場的快速崛起伴隨著巨大的泡沫,而涌入藝術品市場的新買家難辭其咎。“推高藝術品市場價格、攪亂市場秩序”,新買家成為國內藝術品市場不穩定的因素之一。尤其是在2012年藝術品市場略顯寒意的情況下,更是讓人們想起了2008年國內藝術品市場的遭遇。
2003年,國內藝術品市場經過十年的發展壯大,藝術品拍賣展示了強大的財富效應。2004年和2005年間,有多家拍賣公司成立,其中如西泠印社拍賣公司和北京匡時、北京永樂等現在藝術品拍賣市場的中流砥柱都在彼時成立。中國藝術品市場也開始了“神話”之路,到2006年間,已經有許多成功的企業家紛紛涉足收藏領:俏江南董事長張蘭、徐龍集團董事長徐其明、華誼兄弟董事長王中軍、十全食品董事長李春平等等。
在眾多新買家的帶動下,2006年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屢創佳績,創下了多個拍賣紀錄,2007年藝術品市場上漲勢頭繼續。不過在經歷了一個加速度的增長之后,到了2008年,在國際經濟形勢等多重因素的影響下,中國藝術品市場感受到了寒意,不只是拍賣市場,全國各大古玩市場也都陷入冷清,發展速度趨緩。有分析將此次動蕩,歸結為藝術品市場的資本化傾向,藝術品市場與資本的聯系越來越緊密,很多參加藝術品市場的企業家、金融家資金出現縮水或困難,因此導致了藝術品市場的低迷。
2012年春拍即將打響,經過去年秋拍的清淡收場,多數業內人士將今年春拍看成“調整期”,由于前幾年進入藝術品市場的熱錢過多,今春市場或許將出現萎縮現象。這對進入藝術品市場的新買家來說是一個挑戰,是繼續投入還是持幣觀望,他們會如何抉擇?
藝術品收藏市場再也回不到自給自足的年代,在資本無孔不入的年代。新買家也許有一天能夠變成舊藏家,或許被更新的買家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