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中國已經有一支龐大的收藏大軍,但在采訪這個行業的各色人物時,卻沒人說得出中國有誰能真正稱得上是“大收藏家”。
“傳統意義上的概念最低的標準就是一代人不賣,賣的話可能是下一代人的事情。現在很多所謂收藏家就是個商人,買來很快就賣了,這不能算收藏家。”收藏家馬未都說。
上海長樂集團董事長李建忠是上海最早的一批收藏家。1980年代,他憑興趣開始收藏各種老物件。在他古色古香的1872會所(由其所收藏的清朝的一所徽派民居改造),有第一代“愛迪生”老唱機,樣式古樸大方的第一代西門子冰箱,明代的石獅子。1990年代,他開始收藏字畫。“收藏實際上是很享受過程的。”李回憶說,拍賣前要參加預展,會約很多行家、朋友一起去看,大家一起交流字畫的背景、藝術家要表達的意思,然后判斷真偽。“到手也好,失去也好,都很享受的。因為你記憶里有這樣一段。到手的會自己慢慢把玩,不到手的會一直惦記著它。”
像李建忠這么有“古典范兒”的收藏,已很少見?,F在他有不少身價不菲的朋友都在做收藏,“都是派手下的一個經理去參加拍賣,回來拿個清單看一眼是什么就收起來了。”這樣造成的結果是藏品品質很有問題,“東西是收了一屋子,就是用我的水準去看,覺得很多是有問題的。”
幾年前,李建忠就很少參加藝術品拍賣了。“1990年代很好的字畫也就幾十萬,現在動不動就是千萬,你還怎么買?”每一次社會財富結構的變化,以及藝術品價格的上漲,都會帶來參與人群結構的變化。
1990年代,活躍在中國收藏市場的,主要是港臺商人。“因為價格便宜,他們是一車一車地買。”北京匡時國際拍賣有限公司董事長董國強說,江浙一帶做實業的企業和很多做股票的人也是主要買家。亞洲金融危機的重創,使得一批海外買家銷聲匿跡。從1997年到2002年,藝術品市場基本處于停頓狀態,價格和每年成交額基本上沒有大的變化。“但是這幾年買家的結構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內地的買家逐漸取代海外的買家,成為主力。”董國強說,很多房地產富豪都是那個時候進入市場的。“2003年‘非典’之后,藝術品價格突然爆發,與買家的結構變化有很大的關系。”
從2005年起,馬未都感覺到自己在拍賣市場已經“玩不轉、買不起了”。資本對于藝術品市場的影響在2009年形成一道不可逆轉的分水嶺。2009年保利春拍,劉益謙1.69億拍得的《十八應真圖卷》,直接把中國的藝術品市場帶進“億元”時代。高品質的收藏徹底地成為財富金字塔頂上的人才玩得起的游戲。“就像是鯊魚和鯨魚們在海面上把獵物分了,海鷗盤旋著下來揀點剩下的。”馬未都說,很多像他這樣的人都成了“海鷗”。
馬未都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中國乃至華人圈子里最一流的富豪都不做收藏,做收藏的都是二流的。”他講了1996年的一件往事:李嘉誠在馬未都的家里看中了一副明代的、用象牙做的象棋,市價四萬,馬未都主動打了六折,李嘉誠依舊砍價。“最后我說可以送給您,但是價格不能再低了。他才買走了。”而在國外,做收藏的都是一流的富豪。馬未都第一次在美國西雅圖博物館見到比爾·蓋茨的繼母時大吃一驚,“金發碧眼,一口流利的中文,上世紀70年代在臺灣學的中文,是中國陶瓷方面的專家。”西雅圖博物館因為比爾·蓋茨基金會的支持,在很多方面都做得很出色。
“公平講,這不能怪中國的企業家。”上海震旦博物館總經理賴任辰認為,這些國外企業家從小就看博物館、美術館長大的,本來就有這個素養。而且國外有很完整的藝術品交易機制,上中下游的機制也是完整的,得到的信息比較全面。“所以當一個有錢人要做這件事情,很快就有專家來協助他。”賴任辰說,在中國,“企業家就算要收藏其實也是很孤單的。”事實上,企業家做收藏不但孤單,而且需要膽量。一般人根本不敢涉足,因為這是一個充滿欺詐、深不見底的市場,一張畫就能讓人傾家蕩產。但這又是一個“沒有騙子就不存在的市場”,且古今中外都如此。
據《中國企業家》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