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12日華辰春季拍賣現場中,一件元青花魚藻紋大盤最終以6888.5萬元成交,成為此次春拍的最高級拍品使得外銷瓷進入藏屆視線。中國古陶瓷學會專家胡雁溪說:“外銷瓷東西好、有貨源、價格低,現在不藏,更待何時?
過億件的外銷瓷有多少存世至今
有資料顯示,16世紀,據保守估計十六世紀中國一共出口了210萬件瓷器。17世紀,瓷器專家何鴻先生認為,歐洲學者根據荷蘭東印度公司的統計資料顯示從1602—1682年,就有1600萬件中國瓷器被荷蘭商船運到荷蘭和世界各地。18世紀,據西方學者焦革研究,1729—1794年,粗略的估計十八世紀歐洲所進口的瓷器恐怕至少超過一億件。19世紀,這一時期由于戰事不斷,數量有所下降,但據權威人士初步估計大概應在3000-5000萬件左右。綜上所述,明清時代中國出口到西方的瓷器大概有1.5億件或更多。
關于存世量,瑞士知名“西方古董公司”負責人甘文樂向記者介紹說,歐洲確實有很多外銷瓷,差不多有幾億件,但由于戰爭的原因,大約只剩下不到10%,約一兩千萬件左右,它們大都收藏在博物館中和千家萬戶上層人士的家中,能在歐洲市面上流通的大概只有50萬件左右。
舉幾個簡單例子來證明一下外銷瓷在國外的地位:法國國王路易十四命人將他們夫婦的畫像送往中國景德鎮,燒制在五彩瓷盤上,這件瓷盤至今保留在博物館里,路易十四的寵姬旁帕多夫人不惜重金大量收購在中國景德鎮訂燒的青花、五彩瓷器,后人將她喜歡的瓷器紋樣稱為“旁帕多裝飾” ,這種“旁帕多裝飾”對法國文化產生了多方面影響。18世紀初,奧古斯都二世為搜集他喜愛的精美中國瓷器而不惜一切代價,用自己的4隊近衛軍換取威廉妃子的12個青花大瓶,此事發生在1717年4月19日,如今,這12個花瓶連同奧古斯都二世珍藏的其他瓷器,一起陳列在德國德累斯頓的博物館中。
因此,歐美藏家的惜售、戰爭的破壞、國家打撈文物的條款等諸多因素致使回流的外銷瓷在實際拍賣交易中并不是很多。
外銷瓷的質量究竟怎樣?
許多投資者認為外銷瓷質量不如內銷瓷,往往是自覺不自覺地在將外銷瓷和官窯瓷相比的,這是不公正的,官窯是不計工本的非商品性生產的瓷器,而外銷瓷是一種供外銷的商品瓷。如果將同期的外銷瓷和內銷瓷相比較,外銷瓷并不比內銷瓷遜色。明清外銷瓷的絕大部分,尤其是在乾隆以前,輸往歐洲的外銷瓷的銷售對象是歐洲皇室、貴族和富商巨賈,到乾隆后才開始普及到歐洲中產階級,但基本上沒有為歐洲下層民眾生產過瓷器。而同時期內銷的民窯瓷器,一方面在本土是不被中國皇帝所使用的。而另一方面從來都有為下層民眾生產的低檔瓷器。針對有些專家認為的“外銷瓷顏色俗艷、外國味濃以及質量不好”等種種偏見,胡雁溪認為,“大量的外銷瓷“薄如紙、聲如磬、釉如玉、彩如虹”,是當時集中了大量的優秀工匠和畫師生產制作出來的。”
中國人能接受外銷瓷的審美嗎
還有些古玩愛好者認為外銷瓷的紋飾含有西方藝術因素,不符合中國傳統的審美習俗,其實并非如此,康雍乾三朝皇帝都很喜歡西方藝術,所以許多西洋風格的紋飾也被運用到瓷器中來,這在官窯琺瑯彩瓷器上都有很好的體現。而內銷瓷的生產更多地受到了官府的限制,內容上清中晚期較清早期更為單調。為了迎合歐洲人的口味,更大程度地增加財政收入,清王朝集中了大量的優秀工匠和畫師生產外銷瓷。
在乾隆時期外銷瓷的風格比內銷瓷更接近于當時的官窯風格,因為康雍乾三朝皇帝都很喜歡西方藝術,所以許多西洋風格的紋飾也被運用到陶瓷設計中來,這在官窯上都有很好的體現,例如琺瑯彩瓷器。此外,當時的西方人迫切希望能了解中國,因此在外銷瓷圖案中常常出現當時中國的社會風貌,例如反映當時生活場景的“合家歡”圖、狩獵圖、市井生活圖。
外銷瓷市場到底有多大升值空間?
對外銷瓷的收藏投資與價值升值等問題, 中國嘉德(微博)瓷器工藝品部高級業務經理劉越(微博)認為:“在以往的國際拍賣市場上,外銷瓷的拍賣主要分兩類,一類我們稱之為“沉船瓷”,或“海撈瓷”。隨著近兩年來,包括我國在內的一些國家對水下遺產的認識和保護意識的不斷提高,從2007年開始已經停止了相關拍品的征集活動,海撈瓷拍賣現在已經基本退出了國內主流藝術品市場。另一類外銷瓷不曾入水,屬于當年銷往國外后經過使用后保存下來的傳世品,這批外銷瓷的存世量也不小,現在拍賣市場里流通最多的是明清時代的外銷瓷,這些瓷器因為多屬于大量出口的生活用瓷,質量一般,圖案重復性高,所以價格比較普通,在陶瓷拍賣市場里屬于中低檔次的品種。但其中較為特殊的一類外銷瓷,是“紋章瓷”,這類瓷器還是有著很高的收藏價值和升值空間的。
外銷瓷不像當代藝術品可以無限量產出,這種不可再生性決定了它潛在的藝術價值。目前市場上外銷瓷的價格遠比內銷瓷低得多。由于當時交通工具欠發達,能運抵目的地的商船數量其實很有限,自然外銷瓷的運輸成本是很高的,甚至可以毫不夸張的說現在外銷瓷的市面價格,可能連當時的運輸費用都不夠。
近年來,清三代外銷瓷拍賣市場上雖然“水漲船高”,但是與明清官窯瓷器相比依然是天壤之別。一些中低檔的外銷瓷價格在幾千元,對于普通投資者來說,既可以作為收藏投資的對象,更可以避免贗品的問題,還可以作為家庭裝飾的重要品種。對于具有一定實力的投資者來說,則可以關注中高檔品種,雖然價格達到幾萬至幾十萬元之間,但相對于官窯,還是顯得相當“便宜”。
據悉,外銷瓷目前的價格每年都有30%的漲幅,上世紀90年代末,100件青花碗只要50美元,100件康熙青花盤大約100美元,但在2005年,紐約佳士得的拍賣會上,一對帶有菲利普五世紋章圖案的外銷瓷以245.76萬元成交,在當時創下了外銷瓷拍賣記錄。
2007年,蘇富比(微博)在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舉辦了從越南海域打撈上來的約7.5萬件中國清代青花瓷器拍賣會,為期3天的5場拍賣會取得了300萬歐元的總成交額,高出了之前200萬歐元的估價。
劉越認為:“我們在投資、收藏外銷瓷的時候,應該關注那些燒造質量高、繪畫藝術性強、圖案特殊、保存完整的外銷瓷,我認為在外銷瓷領域,這樣的精品還是具有很大的增值空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