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博會越來越重要
現在我們就身處“藝術澳門”博覽會的現場,博覽會是藝術品市場非常重要的形式,現場有很多的畫廊,他們構成了博覽會最重要的交易內容。
以“藝術澳門”為例,我們可以看到這些畫廊就是所謂的參展商,都來自于世界各個地方,有西方的一些畫廊,比如說加拿大,以色列等一些其他國家,也有大陸的,還有“兩岸三地”的,日本韓國的。實際上一個博覽會的意義就在于在同一個時空里展示不同時空里的藝術品,有歷史的作品,比如說古代的作品,近現代的作品,這些藝術家可能已經過世了,我們不能和這些藝術家發生交流,那么只能和這些藝術家的作品交流。還有就是活著的藝術家和現在更年輕的藝術家,這些藝術家也在這個時空里出現了。
博覽會為什么現在越來越重要,因為在博覽會里面我們可以看到藝術市場的發展趨勢和投資機會。
高價市場漸失吸引力
實際上,亞洲有非常復雜的人文環境。中國市場的體量是比較大的,我們有歷史,有文化,影響過東亞地區,甚至全世界。從這個角度來說,中國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體量。
中國從整體來說又分幾個大的區塊,一個是常說的叫“兩岸三地”,指的是大陸和海峽對岸的臺灣地區和港澳。“兩岸三地”的藝術資源和市場發育完全不一樣。
在大陸地區,從現有藝術市場表達形式來看,存在的一些非常有意思的現象,有幾個大的板塊。時間上的劃分應該有三大塊,一個叫做古代藝術品,指的是1911年中華民國成立之前這一塊。
古代藝術品市場在最近這幾年發展非常快,從單件作品看,重要的藝術品,尤其是中國的書畫和瓷器,包括玉器,在這個市場上單件作品的價格已經超過1億元,已經慢慢進入一個高價性的市場狀態。這個高價性的市場對于我們現狀的介入來說,從投資機會和收藏機會來說,意義并不太大,絕大多數人不會拿1億元現金來購買一件藝術品。
不怕買貴就怕買假
除了古代藝術品之外,這幾年在大陸地區,最好的市場板塊是近現代市場。近現代市場是一個非常大的市場,因為相對來說,越離我們現在的時代越近的,留存的作品比較多。
我們拿這個時間段的一些藝術品來看,比如書畫,有一個重要的藝術家齊白石,作品在市場上的存量有多少件呢?現在能交易的作品接近有3萬件,另外大約有5000余件是美術館、博物館收藏的作品,是不能交易的,例如中國美術館、故宮,還有一些省市級美術館。這幾年交易量最大,成交量最大,交易最活躍,而且創造了單件作品高價的就是齊白石。齊白石現在單件作品最貴的是4.2億元,齊白石整個交易的總成交量已經達到20億元左右。
這個市場對于大多數人來說,也不是一個能介入的市場,因為鑒定作品真偽是一個問題。
近現代書畫因為有很多藝術家都是職業藝術家,像齊白石、張大千等從開始就是職業藝術家,他們都是以賣畫為生,所以很早就進入到藝術品市場里面去了。隨著他們作品價格的水漲船高,越來越多的人發現了他們的市場潛力,伴隨而來的就會有鑒定方面的問題,他們活著的時候就有假畫,投資鑒別真假是個大問題,如果買了假的,就會賠個底朝天。藝術品不怕買得貴,貴,可以等待市場的下一個周期,在那個時候賣更高價格;但是如果買假了,就沒有任何的價值。
大陸收藏家作用有限
除了近現代書畫外,這幾年市場上增長比較快也比較活躍的是當代藝術。
從亞洲藝術市場發展的方向看,除了大中華區域外,實際上獨立出來的應該有兩個大的區塊,一個區塊是東亞市場,東亞市場除中國之外,最重要的是日韓。
日本吸納大量藝術品
日本、韓國的藝術品市場各有千秋。日本的藝術品市場發展相對比較快,上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期間,是真正意義上的一個大收藏階段,既可以看到私人收藏,也可以看到公共性的收藏。
這個時期,日本美術館建設迎來了黃金時代,期間共建立起新的美術館有200多家,這200多家都需要有東西來展示,所以他們從國際市場上購買大量的藝術品,這就構成了在90年代時,全球藝術品市場向日本購買力配置的過程。那時我們只要到日本縣級或市級的美術館,都可以看到西方藝術品和亞洲一些重要的藝術品。
在這個過程中,日本對于中國藝術品市場和藝術資源的吸納能力是非常強的,比如范增在日本碭山縣開設紀念館,里面大概有300件藏品,當然在90年代之后,這個館關了,部分藏品又重新回流到中國,因為中國的市場漲起來了。
畫廊對藝術市場的推動
除此之外,日本的畫廊經營代表私人收藏另外的一個方向。日本畫廊市場在80年代、90年代非常火爆,同時亞洲的博覽會在90年代最火爆的也是東京的藝術博覽會,但這幾年衰弱了。到了90年代以后,日本畫廊市場進入了衰弱期,出現了一種新的衰變,并且出現了以日本亞文化為核心的一個轉型,產生了三個非常重要的、具有代表性藝術家:草間彌生、村上隆、奈良美智。他們帶來了一種新的潮流,這種潮流就是動漫、卡通,以一種新鮮活潑的視覺建構起日本的一種新藝術。
這種新的藝術通過畫廊進入國際性的收藏市場,同時又滿足了亞洲消費層面的需求。日本畫廊在推動藝術家發展的一種新策略,就是要滿足消費過程里面形成的從原作到小作品到衍生品甚至到其他的藝術商品的這樣一種需求。
瞄準低于收藏的消費群體
我曾經到過草間彌生的工作室,大家知道草間彌生是一個非常瘋狂的藝術家,她的所有創作除了靠自己完成之外,主要是由她的工作室來創作和推動各種各樣的藝術商品。所以草間彌生、村上隆、奈良美智的創作量很大,產品線最長。那么這種經營方式代表了畫廊的新變化,主要是瞄準低于收藏的消費者這個群體,所以很多的消費者買了這些東西之后送人,或者放在家里一般性的裝飾,使高高在上的藝術原作慢慢滲入到個人的家庭,成為跟我們生活有關的東西。這就是日本畫廊這幾年發展的一個線索。
韓國市場非常國際化
韓國市場早些年的發展比較穩定,還在2000年左右,它的畫廊、拍賣、博覽會行業高速發展。韓國在亞洲是最國際化的一個市場,這個市場里可以看到達明赫斯特、杰夫昆斯等的作品,還有其他的一些國際性的藝術家的作品以及本土藝術家的作品和亞洲藝術家的作品,比如F4。
這些藝術家在臺灣地區和大陸地區還沒有發展起來時,他們都前后進入韓國市場,他們對亞洲當代藝術的吸納力非常強。
為什么韓國的市場會那么開放?原因有兩點。第一,因為韓國腹地非常小,本身的藝術資源比較狹窄,也相對來說比較單調,它需要大量的外國藝術品,像西方的,亞洲的藝術品來填充這個空白。第二點,韓國的畫廊國際化程度也相當高,我們知道的現代、國際這些畫廊,有大量國際性的業務,它的背景就是韓國有大量的企業收藏。
只要去首爾,我推薦大家一定要去看看三星美術館,這是韓國大企業收藏里面非常重要的美術館,其收藏體系非常龐大,既有韓國本土的高麗瓷,全球最好的高麗瓷,還可以看到中國、印度、日本許多的藝術家。
瓶頸問題形成制約
但是這幾年,韓國市場出現了一些問題,比如說企業洗錢的問題,被揭露出來,就造成了準入制度問題、管控的問題。還有就是這幾年韓國開始收取交易稅,交易稅使交易本身的活躍度降低。當然,除了交易稅之外,還有其他稅收的控制。這些我們可以看到,企業收藏雖然在韓國非常發達,但是韓國政府對于企業收藏的刺激和優惠政策并沒有提供,所以在企業收藏發展到一定階段時,就會進入一個瓶頸,最近這幾年韓國市場的發展就是如此。
中東藝術市場的泡沫
在亞洲除了東亞市場值得關注外,還有一個版塊,主要是印度和中東市場。
我們都知道中東的奇跡,以迪拜為主,還有就是阿布扎比。前幾年我們針對全球收藏家舉辦了一個論壇,很多人對中東市場提出了質疑,其中有一個Art Newspaper的主編安娜,是倫敦非常重要的藝術雜志出版人,她說中東的發展是一種泡沫形態,迪拜有一個棕櫚島,棕櫚島請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建筑師——Frank Gehry,建立了一個美術館群,里面有法國最好的博物館蓬皮杜,有美國最好的博物館古根海姆,還有其他的博物館,形成了四大最重要的美術館的聚集,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