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宋代官窯到青瓷,從明清官窯到元青花,陶瓷收藏熱點層出不窮。筆者認為陶瓷的下一個收藏熱點必然是從晚清到民國縱橫陶藝數十年的珠山八友陶瓷繪畫藝術品。特別是他們開創的瓷板畫藝術更將炙手可熱。珠山八友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畫工、畫匠,而是一代繪畫藝術大師,他們的藝術成就可與任何一位藝術大師相媲美。有極高的藝術研究價值。誠然,狹義的文物價值與藝術研究價值不能直接劃等號,并非凡是具有市場價值甚至價值很高的藏品就一定有藝術研究價值,但是,凡具有藝術研究價值的藏品將一定具有無限的市場升值空間。陶瓷收藏者應早做準備。本文旨在介紹珠山八友藝術特點和成就以及鑒別要點。供大家參考。
一、珠山八友陶瓷藝術特點及歷史地位和作用
隨著清朝國力的衰敗,皇家御窯廠的衰落,一批出類拔萃的優秀民間陶瓷藝術家異軍突起,珠山八友就是其中技藝超群的代表人物。
珠山八友當時的名稱是“月圓會”,都是御窯廠停燒以後部份流落到民間的粉彩和瓷版畫的高手。這里的“八友”分
別是:王琦、王大凡、汪野亭、鄧碧珊、畢伯濤、何許人、程意亭、劉雨岑。要再算上徐仲南、田鶴仙,珠山八友實則是十個人。月圓會“珠山八友”實際上是指一個畫家群體,在繪畫上他們追求清代中期“揚州八怪”的風骨。珠山八友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畫匠,而成為書畫藝術大師。特別是瓷版畫形成了以畫為主的文人畫風,把中國畫和陶瓷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是我國兩種國粹的有機結合。下面筆者以王琦為例,介紹他們繪畫的藝術特點。
王琦(1884-1937)是“珠山八友”的領軍人物,他在汪曉棠和潘宇等人的影響下,先與王大凡等人發起和組織“景德鎮陶瓷研究社”,后又于1928年與王大凡等人組成藝術團體———“月圓會”,借此抒發胸志,以瓷會友。作為“八友”之首的王琦早期以晚清海上畫家錢慧安的作品為藍本。錢慧安之人物作品擅長民間祈福吉祥故事題材,所作頗為各地年畫作坊樂于借用。故王琦的肖像瓷畫也因符合時尚而最受人珍愛。后因喜黃慎畫風,轉師之,最終確定了用西畫明暗畫人物頭像、以黃慎寫意筆法畫衣紋的畫風。其所繪人物頭部結構準確,表情生動;衣褶則以寫意法繪成,用筆瀟灑奔放,衣紋頓挫,線條硬折。勾線用筆老辣,頓挫有力。衣紋虬結生姿,剛中有柔,通過衣紋表現出衣料的質感。
珠山八友嶄新的陶瓷藝術,很快得到了社會的認可。從晚清到民國數十年,成為景德鎮陶瓷藝術的主流。其影響力遍及全國,流傳海外。
有些藏家將“珠山八友”等名家的作品當作帶有地域文化的藝術品,甚至把他們與傳統意義上的畫工、畫匠相提并論,認為其藝術價值不同于水墨畫和文人畫,故厚此薄彼,這是一個很大的誤區。其實,珠山八友的作品與文人畫相比實在是難分高下,各有千秋。
綜上所述,珠山八友在繼承我國優秀景德鎮陶瓷傳統的基礎上,汲取民間景德鎮陶瓷藝術的營養,以揚州八怪為典范,以海派藝術家為榜樣,容納西方陶瓷藝術風格和技法,沖破明清官窯的藩籬,像一股清泉,一洗官窯千篇一律,死板的匠氣。開陶瓷繪畫一代新風,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如王崎在瓷器上面人物,汲取了黃慎的寫意手法,表現人物的衣紋和風姿,獲得頗為奇妙的效果。王大凡不用玻璃白打底,直接將彩料涂到瓷胎上的落地彩技法至今影響著景德鎮陶瓷藝人。汪野亭在前人的基礎上,以國畫的潑墨法,在瓷器上繪山水,同樣出現墨分五色的中國畫效果,給景德鎮陶瓷的山水作品注人了生機。劉雨岑憑借自己深厚的功底,創"水點"技法,在景德鎮陶瓷粉彩藝術上產生了極大的影響,這種技術后來運用于燒制毛主席專用瓷,被譽為當代官窯。江西南昌決定以瓷版畫“申遺”,珠山八友瓷作收藏熱即將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