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君波 東方出版中心總經理,上海朵云軒拍賣行創始人,組織過中國第一次藝術品拍賣。歷任上海書畫出版社社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社長、上海新聞出版局副局長,從事出版和交易三十余年。
從2009年秋天到今年6月3日,在中國內地拍賣過“億”的藝術品已經有6件,然而不少人對中國收藏是否真的進入“億元時代”抱有不同看法。
在解答疑慮前,有必要先瀏覽一下2007年到2010年的中國藝術品市場。2007年是中國藝術品市場大豐收之年,2008年則是低潮,受國際金融風波的影響,以拍賣行為主的中國藝術品市場交易指標下降,全球約下降了26%,中國約20%,降幅最大的是當代藝術品。但是誰也沒想到2009年的秋天會轉而攀高,中國嘉德拍賣行2009年營業額達到27億,位列世界第五大拍賣公司。從拍賣行的三個基本指標——成交率(低于50%是差,70%是較好,GPRS那年創下了奇跡般的95%)、成交額前十位的拍品、總營業額來看,中國的拍賣行去年秋天指標全面好轉。今年北京春季拍賣前,業界有人擔憂,但結果5月嘉德的春拍總額達20億人民幣,刷新記錄;嘉德拍出的張大千的《愛痕湖》加上傭金是1.088億人民幣。幾天后,保利將黃庭堅的《砥柱銘》拍過4億多人民幣,創下全球中國藝術品拍賣的最高紀錄。眼下,2010年春季南方的拍賣還沒結束,但看起來是一片光明。
“億元時代”有備而來
日本從1988年開始到國際上重金購買印象派畫品,但不久后經濟蕭條到來時,價格有少部分跌至拍賣值的50%,前車之覆,后車之鑒,中國的“億元”時代是否真的到來了?
“億元時代”級經由1990年代至今的百萬元、千萬元時代,步步累積穩定增長而至。
我的回答是肯定的。我們的“億元時代”并不存在泡沫,“億元”是指大陸境內單件藝術品的拍賣價格。億元的價格是從1990年代中期開始,歷經17年,從1993年的百萬級,慢慢過渡到千萬級,然后上漲到億級的,它是一塊一塊磚瓦的累積所至。
1993年6月20日,朵云軒首場拍賣會時,張大千《晚山看云圖》拍到了143萬,是1949年以來中國藝術品交易的最高價,同場任伯年《花鳥草蟲冊》 104萬元成交。1994年嘉德首拍張大千的《石梁飛瀑圖》,以209萬拍出,齊白石的《松鷹圖》拍得176萬。這四幅作品都是用百萬元來計的。1996 年嘉德拍出傅抱石的《麗人行》,據傳這是傅先生贈予郭沫若的,成交價是1000萬,但有些偶然。到了2000年后,用千萬來定價藝術品已經很普遍了,去年的秋季大概近100件拍品是以千萬元成交的,如保利拍賣的齊白石的《可惜無聲·花鳥工蟲冊頁》9520萬元,傅抱石的《杜甫詩意百圖》,2005年前就拍到了6700萬。可見沖擊“億元時代”已經相當有基礎了。
所以說,中國收藏進入“億元時代”不僅是真實的,而且是必然的。
國家大環境提供保障:61年和平無戰事,30年經濟飛增,15年市場逐步成形。
中國和平無戰事已長達61年了。在戰火紛飛、內憂外患年代,北京故宮的藏畫打包放在箱子里,在全國各地“東躲西藏”,直到解放前夕流到了臺灣故宮。
按國際慣例,拍賣事業的成熟取決于人均GDP到達1萬美金的經濟環境。1993年朵云軒第一場拍賣會時,競拍者以境外買家為主。當前,我們人均GDP正在向 3000美元進軍,但在發達地區,聚集起來的能量應該超過香港這個650萬人口的城市。佳士得、蘇富比入駐香港就是1980年代初期的事;另外,鄧小平同志“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這個人群中一小部分進入了我們收藏界,國內慢慢出現了高端收藏人群,現在拍賣行的買家主體已經不是境外買家了。臺灣收藏家早在 2000年時,就抱怨搶不過大陸收藏家。現在大陸收藏家已經殺到香港、倫敦、紐約去買藏品。
從國際藝術品交易中心發展的軌跡來看,二戰以前的中心在倫敦,二戰以后的中心在紐約,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佳士得、蘇富比等拍賣行看好亞洲“四小龍”的興起,入駐香港、新加坡、臺灣,1990年代中期,就轉到中國內地了。
最近,收藏界最權威的機構——歐洲藝術基金會,發布了《國際藝術品市場2007年到2009年全球衰退時期藝術貿易趨勢》,稱2009年全球藝術品交易額是 310億歐元,比2008年下降了26%,而中國去年是42億歐元,占14%,增長了12%。現在中國是位列世界第三的藝術品交易中心。佳士得、蘇富比從 1994年開始就在上海開辦事處,看好大陸市場,無奈中國《文物保護法》限制外國機構來大陸辦拍賣會。
從新中國成立至今,大陸從無市場到有市場。1949年后,國家實行了嚴格的文物政策,由國家文物商店獨家經營。當時第一條路是由國營文物公司向民間收購文物,我們朵云軒就經常在市內張貼收購布告,再賣給香港、臺灣等地文物經營商,因此目前香港收藏家手頭仍有大量精品,賣到美國、新加坡等地的并非一流藏品。
第二條路就是走私。由于中國境內沒有市場,就留不住東西,因此大量珍貴文物被私人偷偷帶到香港。但現在,市場的五個要素都形成了:供給者、需求者、市場中介(拍賣會、藝博會、畫廊、古玩城)、價格體系、藝術品范圍也大大開拓了。“億元時代”時代的到來就不奇怪了。
《文物保護法》和《拍賣法》的出臺使盛世的民間收藏有了法制保證。
1949年以后不鼓勵民間收藏,鼓勵個人將收藏交給國家。民間收藏就萎縮了。但我們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官民結合,藏寶于民。我認為國家收藏和私家收藏并舉是收藏事業成熟的標志,但是我們長期來對此有誤解。國家收藏有很多優點,但有兩個弊端,一是容易被戰爭和自然災害集中毀壞。阿房宮和火燒圓明園都是例證。據統計,唐宋年間“王獻之和王羲之”的作品存在內府的多達700多件,但是存放宮廷后有的被燒毀有的被搶劫,目前僅存幾件。溥儀皇帝自己偷了1200 件最好的文物。國家收藏是一個大水庫,但閘一放水就流光了,民間收藏則是大大小小的蓄水池,不會同時干涸。
此外,藏品放在國庫里,能夠展示研究的空間很有限,而私家收藏的藏品也能得到了很好的保護和研究。1949年以后,北京故宮博物院、遼寧省博物館、上海博物館的藏品絕大部分來源于私家收藏。
改革開放以后修訂了《文物保護法》,1997年國家又推出了《拍賣法》,它使民間收藏、交易有法可依,使拍賣事業的發展和收藏事業的發展有了良好的法制環境。所以我說“億元時代”不是今天來到,明天也會到來。
審美本能和投資本能的相互滲透和激發助推了當今收藏熱的一浪高一浪。
人有很多本能,對收藏而言,審美和投資的需求結合在一起必然就推出浪潮。在法律不能保證有收藏權利時,人的投資本能是被壓抑的。當環境變了,投資的欲望就會釋放并形成一股很大的推動力。今天我們對收藏人群或稱投資收藏者,或稱收藏投資者,他們已經成為生活中的族群,收藏也已成為一種生活時尚了。
從經濟學的原理來看,資本投向稀缺性資源時,才是最安全可靠的。藝術品不僅是稀缺性資源,而且是一個“價格模糊性”的產品。一件拍品從5萬拍到500萬,有人的主觀喜好在里面。在拍賣場上,5萬到500萬是一個模糊地帶,有人認為值10萬,有人認為值100萬,最后剩下的兩個人從200萬舉到了500萬,他們認為500萬也值。而模糊價格產品和稀缺性資源的投資回報是相當大的,甚至被形容為“價值連城”。現在的收藏熱,就是藝術品的投資功能被激發后的結果。
我們引進的英式拍賣行“溫水煮青蛙”的魔力和媒體傳播讓收藏走出小眾圈子。
互聯網時代的媒體傳播改變了傳統經營方式中的個別化和私密性,使之變得公開和普遍了。零售變成競買了,個別的價格通過媒體傳播,讓全世界都知道了。比如,去年已經拍出了一張過億藏品,大家就有價格參照體系了,輪到黃庭堅的書法真跡,叫到幾個億就很自然。
拍賣行是特殊商品的特殊交易方式。拍賣方式起源于古代巴比倫對奴隸的交易。200多年前英國人將特殊商品延伸到拍賣行。現在的特殊商品就是藝術品。目前世界上有三種拍賣方式,荷蘭式拍賣是從高價位拍到低價位,如10萬沒有人要,叫價就降至9萬,再沒有人要,叫8萬;日本人的拍賣會是每個人發一個小盒子,寫好投標價,只有一次機會。而英國式的拍賣很有誘惑性,其魔力就像“溫水里煮青蛙”原理。在拍賣行里,眾手蕓蕓,你會自覺地朝上加費用,而且感覺很舒服。比如,我出價100萬時,會自認為假如判斷有錯,至多虧了5萬,因為有人舉95萬哩!就這樣的心態慢慢會把很多人帶入高潮,入場時只想出1億的,到了現場2 億都有可能。而且很多人會自我安慰,看這么多人在一起加價,我出這個價格是有依據的,至少我以后可以略便宜些賣掉。
馬未都說中國收藏有五次高潮,現在就是第五次高潮,而且是史無前例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因為有拍賣行和媒體的介入,把整個市場搞得非常熱火。
因此,如果不是金融風波插隊攪局,“億元時代”可能前年就要提前到來了。
目前充裕的流動性和拍品本身的藝術價值是“億元時代”到來的催化劑。
中國收藏“億元時代”的到來,還有兩個直接推手,一是目前充裕的流動性,二是出現了高價值藝術拍品。
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一年總量只有200億,是個小眾市場,因為滬深兩地的股票成交有時一天就有3000億。當充裕的資金在市場流動,只要很小的比例流入藝術品交易市場就不得了。假如1993年,有一個人帶著5000萬元到朵云軒拍賣行來舉一舉牌,那年朵云軒拍賣價格就必然會全漲起來了。所以這兩年,過億拍品的產生,我一點都不奇怪。
其次,6件億元價位的藝術品本身就是重器。張大千的畫是6件里邊唯一一張現代書畫拍品,其他都是古代的,很珍貴。臺灣人認為“500年間一張大千”,即500年才出這么一個偉大的藝術家,這也有感情色彩,但他的藝術成就確實非常高,山水、花鳥、人物、書法無一不精,他的拍品必然價高。整個90年代,幾乎就是張大千作品引領了拍賣市場價格。而拍過一億元的作品《愛痕湖》,是張大千所有瑞士風光里邊最好的精品力作,也是扛鼎之作。這個天價是由藝術品的藝術價值所決定的。
我認為這兩個是直接的原因,也是催化劑。中國收藏進入“億元時代”有它內在的必然性。
與國際藝術品交易市場在資本主義發展黃金時期進入“億元時代”相比,中國晚了20年。
與國際拍賣行來比較,粗略算來,中國進入“億元時代”晚了20年。
1980年代是資本主義發展的黃金期。尤其是日本經濟興起,日幣大幅升值,日本成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推動了國際拍賣市場印象派和現代派藝術珍品價格的大幅上揚。1987年梵高的《向日葵》第一次拍到2475萬英鎊,是一個天價(傳說梵高共畫過9張《向日葵》)。1987年《鳶尾花》成交5390萬美元。這時珍藏有畫作《嘉歇醫生》的梵高私人醫生嘉歇的后人坐不住了,當年嘉歇醫生給梵高看病,畫家就畫了人物畫回報他,看《向日葵》拍得這么高價,他的后人便委托佳士得拍賣,1990年以8250萬成交,梵高這張《嘉歇醫生》拍賣到8250萬是拍賣史上的奇跡,15年間沒有作品超越,它是一件精品力作。這個價錢紀錄一直到2004年才被畢加索的《拿煙斗男孩》打破。
梵高的作品主要是1990年前后推起來的。我們看一看畢加索的作品拍賣,基本上也就是在同期。1989年《皮埃雷特的婚禮》成交5189萬美元,同年畢加索《自畫像》是4790萬美元。1989年他有三張作品都在幾千萬美金。1997年畢加索的《夢》成交4800萬美金。2004年畢加索的《拿煙斗男孩》,拍到了10416萬美元。這也是目前為止西方油畫拍賣的最高價位。
梵高和畢加索兩人作品拍賣的高價,和我們今天“億元時代”到來的情況有很多相似之處。因此,中國收藏“億元時代” 的到來符合國際上藝術品貿易和文化發展的規律。當經濟高速發展,資本急劇擴張的時候,大師名畫的價格往往創出新高。這也佐證了中國收藏“億元時代”到來的真實性和必然性。
開放時代的新收藏觀
收藏的動力來自何方?開放時代需要開放的收藏觀:最高境界是為守護人類文明物證推動文化而收藏,其次是審美境界,講究個人娛樂和修身養性,第三也要充分肯定投資的動力,但唯有投資而無文化,必然也走不遠。
我認為開放時代的收藏觀要用開放的眼光看。前兩年,我在籌辦世界華人收藏家大會時,時常遇到收藏家這個特殊群體提出的“人以群分”的特殊要求,有人強調中途把藏品賣掉的人不算收藏家;又說有經商行為的人不算純正的藏家。
其實,這些收藏家的收藏理念還是比較老派,我提倡要用開放的眼光來看收藏。
目前的收藏必然是文化性和投資性的高度融合,只講收藏不講投資的人以后會很少,也很難生存;只講投資不講文化的,也走不遠。今后的概念是收藏投資家,或叫投資收藏家,對投資要素的引進必須給予正視和重視。
為什么這么看?
第一,現代收藏的成本加大了。
上世紀70年代中后期朵云軒店堂里,150元可以買到齊白石的作品,250元可以買到張大千很好的創作。但當時很多老員工的工資是48元,我這樣的新員工只有二、三十元,當我攢到150元時,首先是購買解決交通的“永久”牌自行車。當時100萬可以做大收藏家,但在今天1000萬也未必能做大收藏家。現在已經到了“以他業養收藏,以藏品養藏品”的時代了。香港有一個大收藏家,當年以近百萬元買了徐悲鴻的精品佳作《放下你的鞭子》,前些年拍出時賣到7000多萬港幣。他是很大的收藏家,但可能要換別的藏品了,需要更多資金周轉,這就是用藏品養藏品。藏而不露、藏而不賣的時代已經結束了。
第二,藝術品成了私家理財的理想工具。
拍賣行的出現,它的“三公開”的交易原則,電話委托、網絡競拍方式,使得現在的藝術投資極為方便。美國相關機構統計,房地產年投資回報率是4.5%,股票回報率是17%,而藝術品是24%。
舉張大千的《晚山看云圖》為例,1993年首次拍出143萬元,由臺灣蔡先生拍得,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時,他的資金緊張,加了一點錢賣給另一位臺灣收藏家,七、八年前,又出現在上海某拍賣會上,以500萬元成交賣出;2009年秋天衡拍賣會上,《晚山看云圖》又出現了,看了圖錄,當年參與朵云軒首場拍賣的很多人都去了,拍賣行估價600萬,我說會超1000萬的。后來拍賣落槌價1700萬,加傭金近2000萬。這種例子很多。
第三,收藏的文化性轉變了。
古代到近代的收藏沒有投資這個概念。收藏那些畫是用來審美、借鑒、臨摹的,所以,歷史上很多大收藏家都是大藝術家。現在情況變了,要臨摹可用畫冊、電腦資料,用原作太奢侈了。現在建立私人美術館的越來越多,文化性也隨之轉移。如浙江孫海方的越窯瓷博物館,北京馬未都的觀復博物館,上海的劉益謙夫婦已在浦東購地造美術館,珍藏和展覽自己的藏品。這就“變藏為展”,變一人獨享為社會共享了。建立私人美術館也是海外收藏事業發展的成功經驗。我們國家的博物館、美術館以前全部是國辦的,海外很多博物館、美術館卻是私人或者民間所創的。
第四,收藏的時空觀念變化了。
就空間來講,以前都是上海人在上海收藏藏品,現在任何人只要有實力都可以在全世界收。世界各地的人可以“涌”到同一個拍賣現場,有電話有網絡,即時的拍賣完全可以做到;另外,古代的收藏觀念是“子子孫孫永寶之”,但是今天社會結構、家庭結構發生變化了,四代同堂、五代同堂極為鮮見,我認為“子子孫孫永寶之” 可能性就更不大了。藏品的流轉,可以“獨樂樂不如眾人樂”,“不在終身擁有,而在曾經擁有”。因此,在一段時間里曾經擁有相當數量的藏品并且有一定的鑒賞乃至研究水平的人就可以定位為收藏家。
歸納起來,收藏的最高境界是文化,把藏品捐給國家,讓社會共享或通過收藏推動文化的研究和展示,乃高風亮節;第二等是審美境界,個人自娛自樂,修身養性。第三個層次是允許有投資的要素,假如只收不賣,收藏無法循環。
收藏家是人類文明物證的守護神,他們最高的境界應該是為民族做貢獻。收藏家張伯駒為了把第一本法書《平復帖》留在中國,當年花了4萬塊大洋,變賣夫人嫁妝、家中房產,解放以后捐給了國家。他的舉動讓人敬仰。上海博物館90%的藏品是私人捐贈,這些捐贈者令人佩服。
這次世博會中國館中的《清明上河圖》,也有私人收藏的功勞,讓后人見證了中華文明。此畫為宋徽宗時期的宮廷畫匠張擇端于1106年所作,至今有904年,其中190年是存在國家博物館,其余710年都由私人保管。它所描繪的當年汴梁繁華的商業景象,為今天“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主題提供了很好的藍本。因此,民間收藏為國家的文物保護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勞。
綜上所述,我認為當今時代的收藏來自綜合的動力。既有資本增長的欲望,也有審美的需求,更有為國家保存文明文化的責任,并非一個孤立的因素。
未來收藏的幾種趨勢
收藏必然需要資金支撐,但是,沒有大資金也可以投身收藏業,目前全國已有700余種收藏門類。香港大收藏家張宗憲和北京大收藏家王世襄是這類收藏者的典型。
未來藏品的熱點排行:中國書畫包括舊畫、近代畫、當代畫始終受追捧;瓷器愈發稀缺;傳統經典油畫和當代藝術作品會看好;西方藝術品和新品種會逐漸成為結構性藏品的板塊。
嘉賓對話和聽眾提問
怎樣看當代藝術品升值過快?
優秀的中國當代藝術是融合中西方藝術特性的一種精神追求,但收藏認可還待時日
戴小京(上海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資深拍賣師):當代藝術作品不像傳統書畫那么被認可,主要存在兩個問題:一是中國的當代藝術尚處于發軔期,抬到現在的高度太倉促。二是當代藝術品動輒賣到幾百萬、數千萬,藝術價值令人懷疑。
當代藝術并非泛指所有當代藝術家的作品,而是特指近30年左右,在改革開放年代中成長起來的一部分藝術家,以畫家為主,包括攝影家及部分書法家的作品。他們認為中國傳統的山水水墨畫不具備國際藝術的流通要素,于是充分借鑒了西方現代和后現代手法表現風格和審美情趣,提倡新寫實主義,即從意象和精神層面鍛造出他們自己的認知,更注重精神層面的表現力。比起老一輩藝術家起步階段向西方學習靜物描摹技法等,他們是更有思想的一代人,而且本身也具備一定的中國文化和傳統藝術功底,不可否認的是,有些當代藝術家及其作品很優秀。但對收藏市場而言,當代藝術若想成為藝術流派并找到其市場屬性,時機尚未成熟。所以,對當代藝術品的過快升值應采取謹慎態度。
藝術品的理性回報周期是8年,而非現在的“春播秋收”
祝君波:當代藝術品有獨創性和藝術價值。但當代藝術品最危險的是沒有經過長時間檢驗,如剛畢業的大學生的作品也以名家作品為參照標出50萬甚至更高的價格,就不符合市場規則。此外,一些當代藝術家對收藏家不夠尊重,用流水線方式畫畫復制,缺乏對待藝術的嚴謹。當前由于某些拍賣行和商人的炒作引導,以為當代藝術是“黃金投資”。還有一些藝術家忽悠:中國人假如不買當代藝術,若干年后要到國外買回來。這些促使收藏者以重金投資當代藝術。
收藏兼有審美和投資的雙重性,為了投資而收藏可以理解,但入行的心態要好,想立即有回報肯定不行。上海有個記者張志雄寫過一本《長線價值——藝術品市場大勢》,將藝術投資定位成一種長線投資,這非常準確。蘇富比、佳士得認為,一幅畫在拍賣行第一次出現到下次再拍的周期是8年。當然,在經濟超常發展的現階段可能也會有“春播秋收”,但作為藝術品投資,遵循長線才是可取之道,這符合規律。
如何應對鑒定人才大量短缺?
滾摸于市場的人才知曉“造假動態”
祝君波:就目前而言,我國對鑒定人才的需求是空前的,現有的人才跟不上發展的需要。原因是當今以學院為主的人才培養模式缺乏實戰訓練,而最好的鑒定家都是身經百戰,單純的學院教育很難培養出大家。
我國的鑒定人才分兩類,一類在博物館,但這類專家在任期間不能入市,所以難以發揮其在市場方面的作用。第二類在市場,但儲備量不足。總體來說,過去30年里市場上的人才素質進步很大,他們在市場摸爬滾打,通過情報系統,知道造假的新動向;他們身處拍賣行,能接觸到全世界的收藏家,耳濡目染自然也能漸漸明辨 “是非”。這種影響潛移默化,是單純的學院培養所不能達到的。“舜發于田畝之中”,未來的收藏家也會在民間市場里成長。人才的培養應是學院和實戰相結合。
業內存在假拍,但沒有拍假
戴小京:我補充些信息。現在有一些針對民間收藏的拍賣公司,他們設置的全場無底價的拍賣多為騙局,諸多初入行者有此遭遇。所以,建議收藏者在尋求拍賣時應找有品質的公司。但有時“無底價”也會作為拍賣公司的技巧,如標一些中低檔的價格但是超值的藏品,目的在于吸引買家,制造競買氣氛。在高品質公司的常規小拍賣會上,有眼光的藏家也能拍到好東西,但成交價可能是起拍價的10倍、20倍。目前業內的情形是,假拍可以,拍假一定不行,這是基于不同目的的兩種概念,這也是因為大家鑒定的眼力都在水漲船高。
提倡和藝術家、畫廊交朋友
祝君波:拍賣行的出現已經改變了整個市場的結構,約70%的中高檔貨源都被拍賣行控制。但仍有一些渠道可以做交易,如藝術品博覽會、古玩城零售店等。還有與藝術家的私人交易,但現在越來越難,因為現今多數私人交易都是借助拍賣行來實現的。不過這種交易仍有很大空間,如直接到藝術家委托的畫廊購買作品,好的畫廊信譽度是可取的。也有人堅持每周六到花鳥市場走走,但“地攤撿漏”的機會已經越來越少。如香港收藏家李大鳴說,資訊如此發達的今天,個人撿漏尤其是得到大物件的機會幾乎沒有。但上述的其他渠道還是有機會,這仍需有好眼力。
專業學生可在拍賣行中實戰成才
提問:我是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系的學生,請嘉賓指點,如何將所學專業和市場相結合?另外,拍賣行會承擔培養收藏領域人才的重任嗎?(此問題獲得本期文匯講堂“最佳提問獎”)
祝君波:建議你首先要刻苦學習書法,這是中國藝術的基礎,也是你實踐的基礎。第二,要閱讀大量文獻。第三,拜一個真正有實力的老師。第四,爭取有實踐機會到畫廊或拍賣行工作,可以使你零距離接觸文物(或者入博物館)。
很多收藏領域的精英都是市場培養出來的,市場擔當著培養業內人才的任務,新人可邊工作邊從事學術研究。此外,假如我國的博物館更開放一點,可以直接將在市場上發現的人才招募到博物館去做兼職研究員。這可能是一個很好的方式。新中國成立初期博物館從市場吸納了很多鑒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