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文物生產“遍地開花”
其實不僅僅是河南,全國各地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物仿制基地。李彥君列舉了部分案例:全國90%的仿制紅山玉產于遼寧地區;仿制良渚玉大部分產于江浙一帶;仿制齊家文化玉器則主要集中于甘肅;戰國、漢代玉器則是河南、安徽等地區最盛。
“現在文物仿造具有很明顯的區域特征,如果仔細分析就能發現,文物出土當地就是文物仿制最為興盛的地區。”李彥君說道,“部分是因為傳統工藝的流傳,部分也是因為只有當地才能夠產出相應的文物原料,例如遼寧錦州及岫巖滿族自治縣仿高古玉很出名,因為當地稀有的玉石資源就是高古玉本身的原料”。
正因如此,很多文物販子專門到這些地方以極低的價格收購甚至是定制高仿文物,然后帶到大城市的文物市場,以假亂真。李彥君解釋,目前在北京文物市場上有幾個類別的仿制文物渠道。一是由仿制文物的廠家直接在北京設立銷售點,這些銷售點往往直接標明自己出售的是仿制文物;二是將這些仿制的文物出售給北京的文物代銷店;三是進入拍賣公司,通過高價拍賣的方式得到收藏和流傳。“第二種形式最為普遍,這種代銷店也就是我們所熟悉的文物店面和各種攤位。”李彥君說。
文物鑒定專家關海森也對此表示,這些仿制文物流向市場的手法很多。有些人拿著東西在古玩城、拍賣會以及集貿市場如地攤兒或者周邊,神神秘秘地拿著東西找客人:“老板,我這有古董,你要不要?”或者在市場的周邊擺幾件東西,穿得破破爛爛,然后坐在那里“釣魚”;還有就是有顧客信息泄露,他會打電話主動找上門。
“有時候我們甚至開玩笑說,我們搞文物鑒定、修復的人應該向造假者學習,造假的人是我們的老師,文物修復包括博物館修復和商業修復,后者就是要求做出的東西用肉眼看不出來,在這方面文物仿造者甚至比我們專業。”關海森笑著表示。
鑒定體系不完善
面對著日益龐大的假文物產業鏈條,我們該如何應對?對此,李彥君表示困難重重。“首先從國家法律上來說,我們缺乏相應的法律條文去保障文物購買者的利益。”李彥君解釋道,在成熟的國外藝術品收藏市場,出售藝術品的機構都提供嚴格的保真服務,一旦你購買的藝術品被權威機構鑒定為假,那購買者會得到全額賠償。“而在中國我們購買藝術品是自己負責,買對了算我們走運,買錯了只能認倒霉。”李彥君表示。
在關海森看來,市場缺乏相應的文物藝術品仲裁機構也是導致假貨泛濫的原因之一。一旦上當受騙,沒有仲裁機構處理糾紛,所以往往依靠打官司之類的手段,耗時耗力,更多的人選擇自咽苦果。
但關海森同時認為,要想改變文物造假這樣一種整體環境,得從鑒定技術上做文章。“鑒定技術可行后,法律上才有裁定一件事物的標準。法律知識在老百姓當中的普及,是改變的根本。現在的造假市場沒有人管理,也缺乏相應的鑒定技術。”
李彥君也認為,相應專家鑒定體系的不完善是導致文物造假形成“產業鏈”的原因之一。在他看來,中國應該建立完善的鑒定專家隊伍體系。“為什么文物造假到了如此堂而皇之的地步?就是因為有能力鑒定的人太少了。”李彥君表示,例如河南仿造文物的企業可以仿制文物,但必須在出售的時候標明仿制。很多的時候一些充當中間環節的文物商販會故意將這些仿制文物當真的出售,這個時候就需要專家出來鑒定。“專家要對這些文物做出權威的認定,只有這樣,才能保證購買者利益。”
同時,李彥君表示,中國需要完善專家隊伍建設。“現在我們很難界定專家這個概念,是個人都敢說自己是專家,因此我們要嚴格規劃專家的等級界限,制定明確的標準。”在李彥君看來,應該實行文物專家分級制度,通過國家統一的考試培養確定相應的文物鑒定專家人才。
“只有專家體系完善了,我們才能讓文物購買者放心去購買,也能從假文物流通的各個環節上進行規范,再加上我們的執法隊伍嚴格執法,最終才能讓文物仿制市場規范,讓假文物越來越少。”李彥君表示。
唐三彩是文物市場非常常見的仿造文物類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