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建議:感性認識理性收藏
古董市場怪,明知假貨盛行,卻從不打假。就連拍賣也一樣,拍賣不保真偽,買不買全憑你買家自己的眼力。因此,記者采訪到的所有專家、收藏家和正直的古董商,都說你們媒體應當給這收藏熱降降溫了。
大連著名收藏家郭慶祥早期曾在收藏上吃過大虧,走過彎路,深知其中酸甜苦辣,是非曲直。
郭慶祥勸導收藏愛好者,說:“愛好收藏,可以,但你必須先學習。和游泳一樣,你會水不?不會水下去后不淹死你才怪。我說天下掉餡餅你信不?不信,那你為什么就信買古董一夜暴富的神話呢?你說‘賭一把’,更不行,實話說中國的收藏熱之所以這么狂熱,就跟咱中國的人賭性有關系,好多人好賭,進古董市場后他把買古董也當成了賭博。請問進賭場后哪個賭徒能贏錢?你玩得過莊家?最后還不都是賭得血本無歸。你說這賭場照我這么一說還就不能進了?廢話!那賭場你就是不應該進。進這古董市場也一樣,你只要是抱著賭的心理,你就不能進,因為這里比賭場還險惡,比賭場里的陰謀和陷阱還要多!”
“我的經驗是,感性認識,理性收藏,是搞好收藏的基本。前者是講對你所要收藏的古董或藝術品,你是否認識?是否喜歡?不認識,那好,你去學習、去請教;不喜歡,那就不要買。后者是講掏錢之前你要看準它是否值得你收藏?即它是否具有收藏的價值?就拿書畫來講,現在很多人一聽什么畫協主席、畫院院長的頭銜,一聽什么著名畫家或大師,就以為他們的作品是好東西,不問多貴也敢買。你就不了解一下他那頭銜是怎么來的?不分析一下他那所謂‘大師’的稱號是否炒作出來的?如今社會非常浮躁,逐名逐利,某些人逐名的目的還是為逐利,名人字畫嘛,不顧一切地先把自己整成名人,然后在家復印式地大量復制自己的畫作,一夜就畫出多少張,畫出來的作品千篇一律,且不說這種東西是否還有藝術的創造性,就以其數量而言撒得滿世界都是,你覺得它是否還值得收藏?所以我勸大家,如要收藏書畫,一定要辨明他是不是一個真正的藝術家?其次你是不是買到了他的真正的精品?不要在人家忙著搞創收的時候,你還出錢去幫著人家搞銷售。”
也是,古董書畫市場當下亂象叢生,又沒人幫你打假,信專家?你能碰到真有鑒定水平的專家嗎?好多所謂專家他自己還買了許多假貨呢,更別說有些專家怕得罪人不說真話,甚至個別專家還會和賣家串通起來一起騙人呢。所以,面對收藏熱的誘惑,身處混亂的收藏環境,人們真應當冷靜下來,別再盲目地跟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