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拔(俗稱鞋拔子)這小小的生活用具在我國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了。從遠古時人們開始穿鞋起,就相應地出現(xiàn)了鞋拔子。
穿較緊的鞋時,放在鞋后跟往上一提,鞋易于穿上。清代李光庭在《鄉(xiāng)言解頤》中寫道:“男子之鞋只求適足,而欲其稍緊者,則用鞋拔……拔者,提使之使上也。”
以前的鞋拔,材料大多為銅質,亦有象牙、玳瑁、牛角等。這些材料不易磨損,經(jīng)久耐用。鞋拔上,經(jīng)能工巧匠的雕鏤,紋飾精美,圖文并茂,常鑄有“壽比南山”、“金玉滿堂”、“雙喜臨門”、“三陽開泰”、“狀元及第”等字樣,并配有圖案。在鞋拔反面,一般都標有鞋莊、鞋鋪的印記,也有制作鞋拔作坊、銅鋪的鈐印,是考證鞋文化和相關服飾文化發(fā)展歷史的佐證。有的鞋拔柄部鑄成兒童人物像、馬頭像等,富有立體感的神韻。
現(xiàn)在,老鞋拔幾乎絕跡于市,因而鞋拔成了“古董”為人們所收藏。這些結合傳統(tǒng)題材鑄成的鞋拔,洋溢著濃郁的民俗文化氣息,讓人愛不釋手,玩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