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把年來,蟋蟀罐的歷史已隨蟋蟀文化源遠流長。其演繹的故事雖多,人們卻知之甚少。她的文化身份有點象窮娘家的俊媳婦,雖有風情萬種,卻總無緣和出自官宦門第的各路瓷器等量齊身,在收藏市場上,亦是如此。
但當下,隨著收藏的興盛與民本文化的回潮,蟋蟀罐這一流傳千年、意蘊精深的民間陶藝形式,正在重新煥發起蓬勃的生命力,給民間收藏領域帶來嶄新的熱點:
2012年3月末,某著名拍賣公司首次在其月拍中添加了幾只“楊標”款蟋蟀蟲盆,草根野韻首次獲得了試鏡的機會。其中一只直徑達21厘米的大型寫意山水浮雕蟋蟀罐格外引人注目,該罐器形、神韻均堪稱曠世絕品。
蟋蟀罐本屬冷門,此類作品亦從未見諸市場,拍賣消息一出,諸多藏家紛紛于預展期間踴躍前來觀賞,現場駐足把玩。
前不久謝世的收藏家、國家文物局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研究員王世襄先生,在他的《秋蟲六憶》中曾就蟲盆作了詳盡的論述;另有王老弟子“中國匏器第一人”的蛐蛐罐藏家馬洪全向我們講述:“過去百十元的東西現在沒五六萬根本別想買到,你有錢人家未必舍得出手,有些純手工的東西其升值空間甚至是以十倍計的,每年翻一番很正常”。相比目前炒作過熱、價格動輒數十、上百萬的明清瓷器,蟋蟀罐這“俊美的民間陶藝”正愈發凸顯其極高的收藏價值和升值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