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數拍企隨波逐流 行情下滑洗練真經
相對于上述的三大拍賣公司來說,上海泓盛作為內地中型藝術品拍賣企業的代表,也介入了現當代陶瓷拍賣市場,但其介入的時機有所滯后,使得現當代陶瓷藝術品板塊并未帶來可觀的回報。2012年秋拍,現當代陶瓷藝術拍賣市場隨整體行情下滑之時,上海泓盛開設現當代瓷藝專場,全場共成交1144萬余元,其中當代名家李小聰粉彩作品《春夏秋冬》瓷板畫以172.5萬元拔得頭籌。今年春拍,上海泓盛的現當代瓷板塊開始跟隨大盤下滑,其推出的此類專場總成交額為1131萬余元。今年秋拍上海泓盛的此板塊專場成交狀況更是下滑明顯,總成交額以506萬余元收槌,不及春拍半數,成交率也跌至33.57%。近年來,隨著此類市場行情的上揚,北京翰海、浙江西泠等國內重要的拍賣企業也開始涉足現當代陶瓷藝術品拍賣市場,且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其多以綜合專場出現,偶爾也會設立囊括古代、近現代與當代紫砂的專場,并沒有如上述四家拍賣公司那樣持續進行市場運作。而更多的拍賣企業則隨著市場行情的變化隨波逐流,并沒有將現當代陶瓷逐步專業化的市場考慮,這也使得在現當代陶瓷行情下滑之時,多數企業選擇了逃避,而堅持設立專場的拍賣企業則要接受市場萎靡的現實,也許只有經歷過大起大落的企業才能洗練出在市場中屹立不倒的“真經”。從2008年春拍中國嘉德開啟現當代陶瓷藝術拍賣市場開始,中國的此類市場已經走過整整五年時間,在這五年中隨著其它大中型拍賣企業的介入,中國的現當代陶瓷拍賣市場已經在第一個波峰中逐漸脫離初期階段走向成熟,但其在整體產業中所處的重要地位和所映射的廣大市場才剛剛開始引起注意。
名家效應倍受關注 精品引領產業升級
雖然現當代陶瓷藝術品在近幾年的發展中價格猛增,但與動輒上億的古代陶瓷精品和近幾年頻頻出現的億元現當代書畫、油畫作品相比,還存在很大的差距。這種差距除了體現在巨大的市場潛力和大幅的升值空間之外,陶瓷產業鏈的地位銜接和文化品牌的打造也是造成這種差距的重要根源。在多數投資者和收藏家的固有觀念中,作為中國藝術重要代表的陶瓷精品僅僅存在于古代,而當下的諸多陶瓷藝人也多以仿制古代作品為榮,使得國內的現當代陶瓷藝術不僅缺乏創新意識,更使得國內造假現象泛濫,嚴重擾亂了市場秩序。在2011年內地現當代陶瓷藝術拍賣市場達到首個高峰之際,中國輕工業聯合會與中國陶瓷工業協會聯合發布的數據顯示,我國的陶瓷產量已多年位居世界首位,全年產值近500億元,其中僅藝術陶瓷的產量就高達50多億件。目前江西景德鎮、浙江龍泉、福建德化、河南禹州神垕鎮、湖南醴陵、河北邯鄲彭城鎮、廣東佛山石灣鎮等地已經形成了較完備的陶瓷產業模式,并涌現出一批優秀的陶瓷制作工藝人才。在拍賣市場上,景德鎮、宜興、龍泉、石灣、德化等地以及各個學院的教授、職業藝術家、國家級大師的瓷器佳作也都是現當代藝術陶瓷市場的主力拍品。如景德鎮的王步、何許人、王琦、汪野亭等民國繪瓷大師和王錫良、張松茂、劉遠長、賴德全、涂序生等當代名家,宜興的顧景舟、汪寅仙、徐漢棠、周桂珍、何道洪等紫砂名士,景德鎮陶瓷學院的李菊生、鐘蓮生、朱樂耕等教授,醴陵的陳揚龍、熊聲貴、黃永平、丁華漢、李仁中等名家,禹州劉福安、苗長強、楊志、孔相卿等鈞瓷大師,石灣潘玉書、劉傳,汝州的朱文立等陶瓷名匠等等,這些位于陶瓷產業鏈頂端的藝人們用自己精湛的技藝和高雅的藝術品位為當地的現當代陶瓷注了入新的文化內涵,使得這些不同地域的陶瓷藝術品、日用品以及相關產品得到了國內及國際市場的廣泛認可,也使昔日的陶瓷古鎮重新煥發勃勃生機。也正因為他們在文化信譽層面的貢獻,使得上述各大陶瓷重鎮在當地政府和國家政策的強有力支持下得以蓬勃發展。以藝術瓷為主的景德鎮,2008年陶瓷產值僅為70億元,而在2013年上半年就已突破126.1億元;以外銷生活用瓷為主的德化,2008年陶瓷產值為68.96億元,而2012年就已達到124.23億元;以建筑瓷為主的佛山石灣,在2008年陶瓷產值約為361億元,而今年的陶瓷產值已經突破八百億元大關;以釉下五彩及官方用瓷為主的湖南醴陵,2008年陶瓷產值120億元,而在2012年達到362.1億元;以鈞瓷為主的禹州,2008年陶瓷產值49.6億元, 2013年此產值已突破80億元……翻開上述部分陶瓷產業重鎮的政府報告,我們不難發現,他們已經將培養省市級工藝美術師、國家級陶瓷藝術大師和工藝美術師作為政府重要的業績指標,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身居產業鏈上游的出自陶瓷名家之手的珍品佳作對于整個陶瓷產業的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