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祖先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就有原始青瓷的燒造,它是在制陶技術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是華夏祖先對世界文明的一大貢獻,從此就開始演繹了中國瓷器的恢宏篇章。原始瓷與陶器相比,坯料采用瓷石,燒成遠遠高于陶器,表面施上富有光澤的釉。原始瓷不易透水,堅固美觀的優勢顯而易見,但它與東漢開始的成熟青瓷相比,燒成溫度偏低,吸水率還較高,釉層薄而且易剝落,屬于不夠成熟的瓷器。
圖中是一只春秋戰國時期的原始青瓷缽,口徑10、高50、壁厚2.5厘米,斜直腹,平底,口沿修飾規正,底部有蚌殼樣旋痕,器心底和內腹壁有明顯旋痕,整器呈青黃色,施釉不均,厚釉處為斑點狀,擊之發出脆亮之聲。此缽雖其貌不揚但我認為它身價不菲,與以后珍藏的宋元古瓷、明清彩瓷一樣定作錦盒珍藏。
該器雖形狀拙樸,但毫無破損,從它身上我們可以觸摸到二千多年前人類早期的瓷器雛形,可以感受到古人將陶器進化到瓷器的艱辛努力,也使我們穿越時光隧道來到陶瓷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前。說來也怪,青銅器、玉器工藝在夏商周時就相當精美和成熟,而先人從制陶到燒造成熟瓷器竟歷經幾千年之久,直至公元一世紀后的東漢才燒制成真正意義上的瓷器。而此時世界其他地區的文明仍處于粗陶器時代,可見土和火結合成瓷器是多么不容易。
從這只原始青瓷缽上我們能捕捉到許多古人留給我們的歷史信息,并感悟到人類文明進程的曲折和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