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窯青瓷是中國古陶瓷的鼻祖,有“中國母親瓷”之稱。始于東漢,盛于北宋,至南宋逐漸式微。在中國的瓷器史上,越窯青瓷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中國越窯青瓷收藏第一人——陳國楨
在余姚,有一個名叫陳國楨的民間收藏家,專注越窯青瓷收藏30多年,累計藏品有1萬多件。近日,陳國楨獲邀于今年5月份在故宮博物院展出其部分越窯藏品。該展覽,是故宮博物院90周年院慶18場展覽中,唯一的民間藏家藏品展。中國古陶瓷學會名譽會長、故宮博物院研究員耿寶昌認為:“這次展出的浙東越窯青瓷博物館藏品,可以說都是越窯精品,過去面世的越窯瓷器品相一般,而這次展出的則相當精致。”展覽結束后,陳國楨還會把自己的22件精品收藏無償捐贈給故宮博物院,這些藏品時代跨越戰國、漢代、三國、兩晉、南北朝、唐、五代和北宋,幾乎就是一部越窯的興衰史。
說起自己的收藏史,陳國楨搖搖手說:“其實不值得一提,30年里面,發生了很多有意思的事情,但是,這都不重要。”陳國楨覺得,重要的是那些藏品被他收藏了起來,能夠得以好好地保護,繼而被傳承下去。
陳國楨的收藏其實受到了父親很大的影響,他的父親陳思照在解放前是頗負盛名的中國木粉大王,經營四明山木粉(香粉),銷往世界各地,人稱“木粉大王”。
陳思照本人也是一名收藏愛好者,家中藏了不少字畫和碑帖,當然,也有不少古陶瓷。在那個年代,古陶瓷幾乎無人賞識,于是這些藏品全部放在他家院子后面的小屋里,而它們,也成了陳國楨陶瓷收藏愛好的開始。
早年開辦電器配件廠起家的陳國楨,在不做實業之后,專門做起了越窯青瓷的收藏。“這么多年下來,我的藏品有1萬多件,但是從來沒有賣過,都是用早年的積蓄到全國各地的古玩市場買來的。”
位于余姚老城區護城河姚江邊上,陳國楨自己一手開辦的浙東越窯青瓷博物館,跟老城樓舜江樓比鄰。從十年前開辦博物館以來,陳國楨把他的部分藏品都放在了這里,免費開放給市民和游客參觀。這十年間,不計算藏品本身,光花在這一家博物館上的費用,就達兩千多萬元。而同樣性質的博物館,陳國楨還在上海、寧波各開辦了一家。

上林湖的越窯遺址
越窯小知識:
寧波素有“瓷母”之稱,曾經千年窯火不斷,寧波地區出產的瓷器以“類玉、類冰”的獨特風格蜚聲海內外。“越窯”兩字,最早出自晚唐詩人陸龜蒙的名句:“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
上世紀三十年代,陶瓷考古學者陳萬里考察了上林湖的古窯遺址之后,讓世人知道了這個古老的窯系,越窯青瓷從此名揚天下。
越窯陶瓷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青瓷窯系,又被稱為“中國母親瓷”,是中國古陶瓷的鼻祖,是中國歷史上延續時間最長、影響范圍最廣、內涵最豐富的古窯系。其開創于東漢,歷晉、南朝,到唐、五代、宋時得到蓬勃發展,北宋中晚期經歷了由鼎盛到衰落的過程,在南宋初又進入一個短暫的繁榮期。
越窯主要分布在浙江上虞、慈溪一帶,不僅生產民間用瓷,而且早在唐代就設置貢窯,宋朝時設置官員職位專門監管瓷窯,燒制高檔的宮廷用瓷。產品在唐代晚期開始大量外銷,在亞非歐不少國家和地區都發現過越窯青瓷??梢哉f,越窯的生產工藝對我國后續的瓷器制作,以及對朝鮮半島、日本的青瓷生產都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