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瀛洲(1893~1966年),河北冀縣人,我國文博界杰出先驅之一,著名的古陶瓷收藏家、鑒定家,第四屆全國政協委員。1906年到北京,曾先后在“同春永”、“寶聚齋”、“銘記”等古玩鋪任學徒、伙計、采購、副經理等職。1923年在北京東四南大街創辦了自己的古玩鋪“敦華齋”,因研究深入,經營有方,成為北京著名的古董經營者,其高超的文物鑒定水平,為同行所稱道。他畢生從事古陶瓷及其他類工藝品研究,重點是陶瓷,是我國近現代古陶瓷研究領域的先輩。1956年,孫瀛洲先生受聘到故宮博物院后,竭力施展自己的才華,表現出高度的責任感,曾帶領故宮博物院陶瓷專業人員做了大量整理、鑒定及收購工作。他將自己的鑒定經驗加以總結、發表,撰寫了大量精辟的闡述文物鑒定與辨偽的論文,其中所歸納總結的鑒定經驗,至今對古陶瓷鑒定和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孫先生的清代瓷器自康熙至宣統歷朝皆備,特別是康熙釉里紅加彩折枝花紋水丞、康熙斗彩花鳥紋碗、雍正仿成化斗彩蓋罐、乾隆粉彩嬰戲紋碗、乾隆爐鈞釉弦紋瓶等均堪稱稀世佳作。

青花人物圖筆筒 清康熙
筆筒高13.5cm,口徑18.0cm,底徑18.2cm,呈圓筒形,凸唇,腰部微內收,玉璧形底,下承以3個條形足。外底一環形區域內無釉,環形中心署青花楷體“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三行款。外壁繪青花唐代裝束人物圖,青花料分濃淡,發色艷麗。所繪人物游于竹林,或縱酒昏酣,或撫琴彈唱,遺落世事,一派悠閑自得的場面,畫工精細,描繪人物生動傳神。

釉里紅三果紋碗 清康熙
碗高7.4cm,口徑18.0cm,足徑7.0cm,撇口,深弧腹,圈足。通體施白釉,外壁飾釉里紅三果紋。“三果紋”是清代瓷器上常見的吉祥紋樣,一般為桃、石榴、蘋果或桃、石榴、枇杷等,寓意長壽、多子、平安。
此碗造型規整,白釉釉面滋潤,氣泡密集,釉色白中泛青,釉里紅呈色鮮艷亮麗,愈顯珍貴。

釉里紅加彩折枝花紋水丞 清康熙
水丞呈馬蹄形,亦稱“馬蹄尊”,高7.7cm,口徑8.5cm,足徑12.8cm。唇口,口以下漸廣,豐底,淺圈足。器身兩面以釉里紅各繪一月季花朵。其作法為施透明釉經高溫燒成后再在釉上以綠、紫、黑等彩描繪月季的枝葉,拼成整株月季后復入窯經低溫烘燒而成。外底署青花楷書“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三行款。
此種以釉下高溫銅紅彩與釉上低溫諸彩相配共同裝飾一件器物的技法始見于康熙朝,除馬蹄尊外,尚見有繪芍藥花的小罐。釉里紅發色均勻鮮艷,又與釉上彩相配合,使物像顯得非常逼真。

斗彩花鳥紋碗 清康熙
碗高7.6cm,口徑15.5cm,足徑7.2cm。呈墩式,敞口,深腹,圈足較大。碗外壁繪洞石花鳥紋,一對雉雞立于洞石之上,玉蘭、牡丹、海棠、菊花點綴其間,兩只燕子上下翻飛,動感極強。紋飾鮮艷,以釉下青花、釉里紅與釉上紅、綠、黃等彩為主。因青花與釉里紅二者對窯溫的要求不同,故燒成難度較大。外底青花雙圈內署楷體“大清康熙年制”六字雙行款。主題畫面寓意“玉堂富貴”、“喜報春來”。所繪牡丹花朵皆出犄,俗稱“雙犄牡丹”,是康熙朝瓷器上的慣用畫法。

五彩三多紋梅瓶 清康熙
梅瓶高21.0cm,口徑2.5cm,底徑6.7cm。唇口,短頸,豐肩,鼓腹,腹以下漸斂,底外撇,為二層臺階式,無釉。底心出臍,臍內署青花楷書“嘉靖年制”四字仿款。瓶外壁分三層以五彩裝飾,頸底部繪如意云頭紋一周,近底處為變形蓮瓣紋,腹部主題紋飾為石榴、佛手、壽桃,俗稱“三多”。

仿成化斗彩雞缸杯 清康熙
杯高3.6cm,口徑8.1cm,足徑3.9cm。敞口,臥足,足內青花雙方欄內署楷書“大清康熙年制”六字雙行款,足邊刮釉一周。外壁繪10只雞,5只一組,一雌一雄及3只雛雞,間洞石花卉紋。這些雞或俯首覓食,或奔跑追逐,特別是一只小雞飛到母雞身上嬉戲,甚為生動活潑。
此杯以釉下青花勾勒輪廓線,釉上填以紅、綠、黃3種色彩,其紋飾、造型均仿明成化器。此件書寫康熙本朝款識,也有同類仿品書寫“大明成化年制”、“自怡堂玩”及康熙三十年后添加的紅彩“外膳房”等款。

天藍釉筆洗 清康熙
洗高4.0cm,口徑8.2cm,足徑7.0cm,斂口,弧壁,圈足。器內外施天藍釉,釉質細膩,釉面勻凈,色澤淺淡。足內施白釉,底心澀胎無釉,無款識。
天藍釉為康熙時初創的釉色,色調似淺藍的天空,淡雅別致。器型多為小件的文房用具,極少見大型器。

白釉回紋把杯 清康熙
高5.8cm,口徑6.8cm,杯呈魚簍式,撇口,扁圓腹,平底,腹上部一側置獸鼻式柄,外底殘留6個圓形支釘痕。通體施白釉,腹部暗刻回紋及變形蕉葉紋。
此杯造型別致,白釉勻凈,杯上只以暗刻花紋裝飾,風格樸素雅潔。

青花海水龍鳳紋印泥盒 清雍正
通高3.6cm,口徑6.2cm,足徑3.0cm,此盒呈圓形,淺圈足。盒外通體以青花為飾,紋飾分盒蓋、盒身兩部分,盒蓋繪龍鳳戲珠紋,盒身繪海水江崖紋。足內署青花楷書“大清雍正年制”六字雙行款。
印泥盒為文房用具之一,此盒造型規整,上下結合緊密,紋飾描繪細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