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78~1735)(康熙十七年十月三十日)清入關后第三代皇帝。滿族,愛新覺羅氏,清圣祖玄燁第四子。康熙六十一年(1722)繼位。年號雍正,習稱雍正帝。在位十三年,廟號世宗。 人稱 四爺。

雍正是含蓄內斂的文藝男,韜光養晦的忍耐歲月中,他親近自然修身養性。審美也更加偏愛小清新,雍正時期瓷器以干凈、柔和、雅致為主要特征,其中又以雍正粉彩最為代表。

雋秀爾雅,小巧玲瓏,以盤、碗、杯、碟和小件器物為主。器型比例協調,有所謂的“曲線美”。 胎薄體輕,大器規整而不厚重。 釉色品種繁多,釉面有桔皮紋,這是雍正器突出的特點。 窯變紅釉,由這時開始出現,是由紅和蘭兩種顏色交織一起,蘭色多于紅色。 爐鈞釉,也是從這時開始的,是由高梁紅和松石綠兩種顏色交錯在一起。 青花色調為青白和粉白。青花顏色層次不如康熙時多,一般的只有2一3個深淺顏色。 彩瓷的色彩柔和而不艷。粉彩、五彩、法瑯彩所繪人物、景物,都明顯縮小,畫面聚收。粉彩紋飾細膩,色調淡雅,立體感強。




雍正朝瓷器造型不同于前代,在于它一改康熙時渾厚古拙之風,代之輕巧俊秀,典雅精致,外形線條柔和圓潤。其胎體選料精湛,壁薄體輕,勻稱一致,仰光透視,略顯淡青,呈半透明狀。在紋飾上,釉下彩中青花釉里紅的制作達到極盛階段,青花和釉里紅在同一種環境中燒成,兩種色澤都十分鮮艷。



雍正繼承了康熙景德鎮督陶官制度。雍正六年,他派出現在人們熟知的督陶官唐英。雍正官窯工藝嫵媚、秀麗端莊,制作十分考究。其大器不顯厚重,小器雋巧玲瓏。不論是器型的比例關系,還是線條、畫工,都有很高標準。



雍正為人孤高冷峻,同時個人在文學、繪畫、書法等方面造詣極深。由于自身品位高,他要求燒造的官窯瓷嚴整、規矩。在瓷器燒造方面,他曾多次親下詔書,對瓷器制作中的細節提出具體要求,比如,瓷器上的紋飾要怎么畫,畫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