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做人人爽,欧美色在线,一个人的高清视频www,69xxxx女人,啊用力点国产嗯快在线观看,久热这里只有精品视频6

背景: 閱讀新聞

徐展堂:收藏要有閑錢就買一件,做一個純粹的收藏家!






[日期:2016-04-06] 來源:網絡  作者:綠寶石 [字體: ]

      7000萬收藏大軍,所謂“盛世收寶”,近年來,藝術品收藏熱帶動了拍賣熱,從2003年開始,藝術品投資進入了一個高速增長的時期。據不完全統計,2006年共有105家公司參與中國文物與藝術品拍賣,舉行拍賣專場689個,總成交額近150億元人民幣,比2003年拍賣總成交額25億元人民幣翻了六倍。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拍寶”、“藏寶”隊伍中來,進行藝術投資。據中國收藏家協會統計的數字,中國目前有7000萬收藏家,而且每年仍以10%~20%的速度在發展。

      與此同時,中華大地上也正掀起一股私人創辦博物館的熱潮。各具特色的私人博物館像高樓大廈一樣迅速發展。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中國已有370多家私人博物館和個人收藏室。收藏的物品來源已從陸地向海洋(如海洋動植物標本)和天空(如酸雨、隕石)發展;物品從“古玩”到“今玩”(如光盤、電腦)擴展。在山西平遙古城,城中的明清街已成為來平遙不可不觀的一大景觀。在這條長僅數百米的大街兩邊竟匯集了二三十家反映明清時期商賈文化和民俗文化的私人博物館。

      為什么收藏熱一下子就起來了,是誰把它挑起來的?徐展堂回顧自己的收藏經歷,認為收藏熱的緣起,和中國文化和經濟發展有著莫大的關系。“20多年前我想中國文物一定要漲價的,人有錢了,文物就會漲價。我們中國人有幾千年悠久的歷史,雖然現在淪落為第三世界國家了,但是它的文化還是受到世界尊敬的。古玩是文化的載體,隨著經濟發展,市場機制自然會把人們手里的閑錢調節到這里”。

      記者:為什么造假這么猖獗,價格又升得離譜,還是有這么多人趨之若騖?

      徐展堂:有人買就說明它正常。不過,也不要以為價格升了很多,現在很不正常的一個現象是內地文物價格比香港文物價格不實很多。內地市場可以說它比較活躍,也可以說它比較沖動。在香港,如果舉手拍賣之后都會來提貨的,內地很多拍了以后就不提了,這樣那個價格就變成了虛構的數字。

      白明:這叫中了邪。玩收藏的,都希望收到一個好東西,一個整東西,什么元青花,什么明三代清三代,都想收。但我們收藏了20來年,一年能見到一兩件真品就不錯了。藝術真品就這么一點點,其實根本沒有機會“撿漏兒”了。而“打眼”的事情,倒是每分鐘都在發生。多少年來,古玩市場里元青花的贗品充斥,稍不留神就讓人打眼,但有人就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為什么?讓人打眼的恐怕不僅是那些制作高超的仿真贗品,還有購買者的“心魔”在暗中作祟。

      不要想著靠文物來賺錢

      記者:收藏藝術品的年平均投資回報率則是26%。這么大的升值空間,難道就沒有機會暴富嗎?

      白明:古玩確實是在升值,但它的升值空間根本不是我們所想象的。收藏其實是小眾的,如果全民收藏的話,那90%的人肯定要買假的,因為根本沒有那么多真的。我們在行里都知道,有數的幾件好東西,就是在拍賣會上傳來傳去,一年比一年瘋漲。最珍貴的文玩一定是在那些大企業家手里流傳,小老百姓根本甭想,買不起。我再收藏,你讓我收官窯、讓我收五大民窯,打死我也收不來呀。我沒那么多錢,就是這么簡單。您瞧我,花十塊錢買塊民窯的青花瓷片,能樂好幾年,比花十萬塊錢買件贗品合算多了。

      徐展堂:如果想靠買文物來出名,或者作為一個投資手段的,本身就有問題了,動機不純正。沒有通過學習和研究,光聽人家怎么宣傳,那你就會判斷不準確,不但不會賺,還會虧本。我覺得不要想著靠文物來賺錢,要先從你本業來賺錢,然后找些有信譽有名氣的大的古董店來買,做一個純粹的收藏家。

     記者:那有沒有機會在古玩市場“撿漏兒”呢?

      白明:我聽過這樣的故事,說某個人買了明代的一個大柜子,打開柜子之后里面還放了一個瓶子,那個瓶子據說是明代的宣德年間的青花瓷器,那么這兩樣東西合在一起,他發了,用很少的錢買了這么一個“漏兒”。有人問,像這樣的一個“漏兒”得值多少錢。我說,這就沒法用錢來算了,反正讓他們家所有人天天早點都吃魚翅撈飯,吃一碗倒一碗,估計過三輩子也吃不完,這就叫“漏兒”。但這個“漏兒”,有點兒像天方夜譚。

      常識比專業更重要

      記者:文物市場、文物鑒定的混亂,有沒有解決的辦法?

      徐展堂:現在還不到那個時候,還會亂一段時間。以后也許會好點,比方說如果是歐洲賣假東西,是會被通告或者抓去坐牢的。他們的拍賣行賣假東西,購買者可以索賠。但是,我覺得目前國內不正之風很厲害。可以這么講,有錢人,對收藏的目的和方式認識不足,把原本很清雅的收藏商業化、人際化了。我現在很少去各大拍賣行買東西了,一是因為相當的東西我都有了,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價錢,比方說一樣東西,過去一百萬就可以買到,現在變成兩千萬了。

      白明:目前沒有很好的辦法。只能說,我們在逛文物市場的時候,一定要帶著平和的心態,如果一定要和市場去對話,就用知識對話。古玩是千萬分之一的遺存,在歷史的長河里,損壞了一件,就永遠不存在了,它和我們的收藏熱應當是成反比的,你其實根本沒有機會撿漏兒。我剛開始收藏陶瓷時,有一次我去北京潘家園“逛攤”,當時有一個攤上擺著一個碗,中間有一個裂縫,攤主告訴我這是大明宣德年間的一個大碗,青花大碗,當時要價也不貴,三千來塊錢。我當時就特別激動,動心了想買。我就撥電話給一個朋友,他是個行家,當時比我懂的多。我打電話告訴他,在潘家園市場看到一個碗,是個宣德的碗……結果他特別不耐煩地對我說,多少萬人在那潘家園走,就你一個人是聰明的吧。明白了這個常識,某種程度上比從“專業”上如何鑒別文物更為重要。

      收藏是“不冤不樂”

      記者:作為老百姓,應該怎么對待收藏呢?

      徐展堂:要有閑錢才去買一個。收藏是在自己一種很寬松的環境下去做的。

      白明:有人問我對潘家園怎么看,我說潘家園99%都是假東西,這是毫無疑問的,但看你是抱著什么心態去的,你拿它當逛一趟公園,轉一轉,買點兒東西,感受一下那種過程。就是上當受騙了,也不過是仨瓜倆棗,花不了多少錢。但你說拿了一書包錢,到潘家園準備發財去,那我就勸你別去了。

      曾經有一位七十多歲的老太太,滿頭白發,拄著拐杖,讓兒子帶著來找我,讓我幫忙看看。老太太買菜的時候在菜販子鼓動之下花80塊錢買了一個石頭碗———那肯定是假的,但是老太太很高興,說半夜醒了都想把它拿在手里摸一摸,拿起這個碗就是越看越愛,為這個碗她已經高興一個月了。我就小聲地跟她兒子說,千萬別告訴她是真是假,她能為這個碗高興是好事。花百八十塊錢買假,樂沒樂?樂了,就當我做了回足浴,看了場電影,請人吃頓飯,完了。這種心態就是“不冤不樂”。

      文物不是股票一樣的商品

      記者:以前收藏的樂趣,講究的是“將古人之物據為己有”。作為大收藏家,你覺得收藏家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徐展堂:是尊重文化,不要把它當作商品來看待。比如元朝有那個大魚缸,上面繪魚,就要研究這種東西的發展。

       白明:古玩跟股票不一樣,古玩是一根杠桿,一定要你在收藏的過程中想方設法了解這個東西背后的故事和它的背景、歷史,通過這個物,把文化素質提高了。我覺得文物熱的意義在此,并不是都買東西去。同樣一個碗,80年代初期買的,到現在為止20年時間,它翻了數萬倍,這是事實啊!一個碗幾百塊錢買的,官窯到現在賣幾十萬,這也是事實!但我們要看到這些事實背后是什么?是我們的文化,是中國文化最經典的那部分在閃光。我們需要記住的是它的文化,是它背后的歷史。

      徐展堂(1941年12月-2010年4月2日):

       全國政協常委、香港北海集團董事局主席,人稱“薈集中國文物最快、數量最驚人”的收藏家,也是全球五大收藏家中唯一的華人。20年來,他以香港為主陣地,同時轉戰歐美、日本、東南亞,到處搜尋、收購中國古瓷器,兼顧其它中國古文物,至今已收集了五千余件(其中有許多是孤品)。其中,有上起新石器時期的陶皿,商周時代的青銅器,秦漢的陶俑,隋唐的三彩,下至宋、元、明、清的彩釉、青花瓷。據行家估計,其總值約1億美元。

      全球許多地方分布著徐展堂中國藝術館,展示著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其中有香港徐氏藝術館、香港區域市政局文化博物館——徐展堂中國藝術館、香港大學——徐展堂樓、英國維多利亞艾伯特博物館——徐展堂中國藝術館、澳洲國家藝術館——徐展堂中國藝術館、加拿大皇家安大略省博物館——徐展堂中國藝術館、上海博物館——徐展堂陶瓷館、南京博物院——徐展堂明清瓷器館。

      白明:

      “大宅門”出來的標準北京大爺,說話脆亮,辦事爽快,小平頭永遠刮得精精神神,藏青對襟褂子翻著雪白的袖口。他的正職,是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團北京電子音像出版社副總編輯,而另一個更響亮的頭銜,是民營北京睦明唐古瓷標本博物館館長。他的博物館里,日常展出的唐、宋、元、明、清等各朝各代的珍貴古陶瓷有1200多件,而館藏已達到5萬件左右。唐宋以來各大官窯、民窯的標本,都能在這覓到蹤影,特別是宋汝窯瓷標本極為豐富。在這里,參觀者可以親手觸摸歷史的印跡,觸摸中華五千年的文明爐火的余溫,還可以聽白明在講座上如何將冷僻枯燥沒有生氣的專業知識和古玩舊物講得活色聲香。

      “我用頂禮膜拜的姿勢把那些碎片拾起來,就是為了讓人看到,我是在用一種怎么樣的姿態來對待我們的文化。我把陶瓷標本看成文化基因,而我收藏的意義就在于不使這個基因鏈在歷史的傳承中斷絕。”白明說。

 

 

收藏 推薦 打印 | 錄入:綠寶石 |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