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買了一本好書,會在朋友之間傳閱
當我們帶了好吃的,會熱情地分享給朋友
贈人玫瑰,手有余香
可如果是分享給陌生人呢
或者是把自己最心愛的物品分享給他人呢
你可能會猶豫
就有這樣一個人,把自己200多件價值不菲的心愛物品,無償捐獻給了社會
他就是米向軍,一位“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的西夏瓷器收藏家

米向軍收藏的西夏瓷
宋代是制瓷歷史上的繁榮時期,西夏和宋朝處于同一歷史時期,因為蒙古對西夏的滅絕政策和黨項人去世后“毀瓷”習慣,使得西夏瓷器多年以來都不為人知,目前全世界保存完整的西夏瓷也不足百件,因此極為珍貴。西夏瓷受中原磁州窯、耀州窯影響,紋飾簡潔、粗獷質(zhì)樸、色澤瑩潤、明快典雅,極具民族特色,在我國蔚為大觀的瓷器百花園中一枝獨秀。

“每當吹響這枚軍哨時,我會閉眼冥想,仿佛穿越千年回到了古代廝殺的戰(zhàn)場。”米向軍一直都隨身佩戴著一枚軍哨,他曾在蘭州和別人交換過一個瓷罐,在清理其中的泥沙時發(fā)現(xiàn)了這個軍哨,雖然很小,但是聲音非常渾厚,米向軍很是喜愛,便一直帶在了身上。

米向軍自小就對中國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崇敬古人古物。小的時候經(jīng)常跑去工地,看見挖出來的瓷片覺得很有意思,就用自己每天吃早點的錢給叔叔買包煙,去換一些瓷片,拿回去之后清洗干凈,覺得瓷片的色澤和它折射出的光芒非常漂亮,就把這些瓷片收集起來。很多年過去了,米向軍下崗之后,帶著這種對瓷器孩童時的迷戀和對民族文化的喜愛,米向軍開了一家收藏店,走上了收藏之路。

但若是只有最初的喜愛,那還是遠遠不夠的,米向軍曾說,“收藏最終考驗的是一個人的文化素養(yǎng)與知識儲備,多向書本學習、多向有經(jīng)驗的人請教,多揣摩多積累。只有對文化、歷史、專業(yè)知識有渾厚的學養(yǎng),收藏之路才能走得長遠。”經(jīng)過二十多年堅持不懈地潛心學習,米向軍目前藏有各類西夏文物百余件,特別是西夏瓷收藏,在品種、數(shù)量、文物價值方面為全國首位。在收藏的過程中,米向軍還進行了西夏文化的探究,發(fā)表了諸多相關的學術文章,他在對寧夏歷史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寧夏路實際上要早于寧夏府路,從而將寧夏的起源提早了至少八年。

有人曾告訴米向軍永寧縣有塊板,上面有字。米向軍得知之后立馬就趕了過去,發(fā)現(xiàn)是有一家人拿一塊木板當牛圈的門,米向軍把那塊板拿出來之后清理干凈,木板上面是“永賜福祉”四個大字。后來經(jīng)過了解考證之后,原來這塊匾當時是在寧夏省政府門口掛的,上面的字是馬鴻逵沐浴更衣之后親筆所書。

2006年,米向軍帶著六件西夏古陶瓷參加了廣東省中山市博物館舉辦的全國古陶瓷聯(lián)展,這是西夏瓷首次在全國亮相,在國內(nèi)文化界、收藏界引起較大震動。2007年,在寧夏博物館的協(xié)助之下,又舉辦了寧夏首屆宋遼西夏金元古瓷展。從2007年到2011年,又分別在寧夏博物館、西夏博物館,銀川市南門樓總共辦了六屆,這六屆展覽在全區(qū)乃至在全國引起了相當大的反響。
米向軍一直認為,收藏的目的就在于展示,好東西就一定要分享給大家,回饋社會,“獨樂樂不如眾樂樂”,這是米向軍經(jīng)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而米向軍也一直踐行著這種與人為樂的分享精神。作為一名民間收藏家,多年以來,米向軍向中華農(nóng)業(yè)文明博物館、寧夏博物館、寧夏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西夏博物館、寧夏郵政博物館、寧夏大學西夏研究院、武威博物館等機構無償捐贈兩百多件藏品,對西夏文化在國內(nèi)的推廣與發(fā)展做出了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