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倫敦古玩商埃斯肯納齊在世華藝術館“上手”文物
參觀者“上手”館藏文物引發熱議
正在上海世華藝術館舉辦的《皇帝的瓷器——景德鎮出土明三代官窯展》,開創了國內博物館的一個先例,即允許普通參觀者“上手”館藏文物。無論民營還是官方博物館,此前從未將文物“開放”到如此程度。因此,展覽進行2個月來,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和爭議。
“上手”本是古玩業的行話,對瓷器類而言,就是指親手觸摸物品,掂重量、觀釉面、察胎體,以確定真偽、判斷年代。此次展覽中,景德鎮考古出土的明代三朝皇帝,永樂、宣德、成化朝的177件官窯修復件,在展期中每輪輪換10件展品供參觀者有償上手鑒賞,每組3件,在專家指導下可鑒賞45分鐘,收費300元人民幣。
可以親手觸摸拍賣市場上每件都是數百萬、上千萬元價格的“皇帝的瓷器”,對于很多人來說是個誘惑。全國29個省市的文博專家、資深收藏家紛紛來滬一親芳澤,甚至連國際最著名的東方古董經紀巨頭、5年前以2.3億元人民幣價格拍下元青花“鬼谷下山大罐”的倫敦古玩商埃斯肯納齊也專程來滬,在世華藝術館駐扎兩天,逐一上手摩挲細鑒,坦言“機會難得,就是花十萬也值”。
但這一“創舉”也引來爭議,尤其在文物界、博物館系統,分成了涇渭分明的兩派。浙江一家報紙在報道世華藝術館的“上手鑒瓷”時,采訪了文博界有關人士,有人堅決反對博物館開放“有償上手”。反對者的理由,一是認為非專業人士上手,可能使不可再生的珍貴文物存在損毀危險;二是有錢就能上手,使全民所有的文物讓少部分人獨享,有損社會公平,“此風不可漲”。
有意思的是,支持“有償上手”的聲音,主要都來自收藏界。上海世華藝術館館長、收藏家趙月汀講述了這樣一個事例,上海一位民間藏家到世華藝術館上手宣德官窯瓷器后,發現自己這幾年花了幾十萬元買回的十多件宣德官窯瓷都是贗品。出了展廳,這位藏家馬上就聯系起了退貨事宜。其實很早以前就有這樣的說法,博物館中頂尖的鑒定專家,多多少少都在庫房里待過。因為年深日久,與文物為伴,接觸真品多了,一看到贗品就知道不對。
在古玩市場上,瓷器歷來被稱為“水很深”的領域,而其中的明清官窯更是高仿贗品的重災區。真品瓷器最多的博物館里,藏品只能隔窗遙看。而民間藏家手中的真品精品,也輕易不肯示人。普通的收藏者,往往只能按圖索驥,靠看平面的圖錄圖片來練眼尋寶,這往往導致他們買下贗品。
趙月汀說,這次展覽,對那些想要撿漏、買“國寶”,做著不切實際發財夢的人來說,是一次棒喝,“要收藏到真正精美的古玩藝術品,只有多看真品、多上手研究標本才是正道。”作為民間博物館,趙月汀坦言“生存發展不易”,唯有想辦法以差異化方式舉辦展覽和活動,吸納影響,爭取生存空間。而對于博物館是否應該開放“上手”的爭議,他表示“不能一概而論”,這批供“上手”的官窯瓷器有其特殊性,因為畢竟是修復品,不像完整件那么嬌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