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行當講交情,有多少交情,做多少生意。普通人玩古瓷普遍缺乏渠道,像在清水塘,好的古瓷不會擺出來。只有和老板混熟了,你才有可能從他那里拿到好東西,一般的人他們理都不理。”酷愛收藏瓷器的周先生對記者說,做瓷器收藏,拼的不僅有眼光、資金,還有人脈資源。
價格很詭異 現實很殘酷
30多歲的唐先生是朝九晚五的上班族,同時也是不折不扣的古瓷發燒友,湖湘藝術品市場、清水塘、湖南古玩城經常可以看到他的身影。據他介紹,現在瓷器收藏隊伍越來越大,收藏對象也越來越多,過去不怎么值錢的長沙窯,這幾年被炒了起來,連瓷片都有人收藏,更別說元青花了。一些官窯出的舊瓷片,在藏家眼里都是寶。
“古玩的價格很詭異,在什么地方買和賣給誰往往決定了成交價。”古玩發燒友唐先生告訴記者,一只曾國藩用過的瓷瓶,一位藏友以2.5萬元入手,不到兩年,以8萬元賣給了一圈內人士。后來,這只瓷瓶 “漂”到北京,身價一下到了30萬元,這種“看人開價”的行為在圈內人人皆知。周先生的朋友方先生接觸古瓷收藏已經18年了。2003年,他花4000多元買了一件澧臨紅瓷瓶,一年后出售價為8000多元,而這樣的好價錢他還說賣虧了,“一件清早期的官窯,上面有五爪龍,藍釉的,2002年我2000多元買進,一年后8000多元賣了,結果后面有位行家出價20多萬買。”事情過去了幾年,方先生仍然耿耿于懷,不是因為沒有待價而沽,而是自己與精品擦肩而過。
盡管獲利頗豐,但方先生提醒剛入門的投資者,“市場上仿品太多,對真品沖擊很大。這個市場很殘酷,誰都有走眼的時候,我見過買到贗品后傾家蕩產的,入場前先問自己是不是有這個承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