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不論是誰,只要說到玉,說不定他就從頸上、腰間摘下一件玉飾和你共同鑒賞。玉器正在以超乎尋常的速度來到每一個人的身邊。多年來,無錫玉器市場是全國最活躍的地區之一,無錫有好多玩玉的,“其中三四十位藏友檔次高,上百萬一個標的的收藏不在少數,他們會到全國各地的拍賣會、文物公司上去淘寶”。
在我市民間玉器藏家手上,有一只鏤空雕玉杯,曾在央視《鑒寶》主辦的民間藏家大賽上摘得銀獎;十年前,我市一藏家慧眼識寶,以四五萬元的價格從市文物商店購得明代琢玉名家陸子剛為南明重臣馬瑤草定制的“子剛牌”,后來有人欲出價上百萬元收購;我市藏家還淘得一件元朝和田黃玉龍鉤,據故宮博物院楊伯達副院長鑒定,這絕對是件重器,系皇家所用。
但是,在無錫收藏者中,選擇玉器、陶瓷的多,假的也特別多。在昨天的免費鑒寶活動中,記者逡巡在書畫、陶瓷、玉器三個鑒定區域時明顯感受到被不良商家忽悠過的收藏者很多。無錫博物院常務副院長、市收藏家協會會長、文物鑒定專家、研究員陳瑞農分析,主要原因還是收藏市場良莠不齊,魚目混珠;購買者缺乏專業知識,再加上一些所謂專家的盲目誤導。“有的所謂專家只有書本知識,沒有實戰經驗,居然也出專著,這不是誤導是什么?紙上談兵是無法成為真正的收藏家的,鑒賞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練就的,還要多跟著專家看實物,多琢磨。只有勤奮磨練才是正道”。
省文化產業中心副秘書長、無錫金鼎來拍賣有限公司總經理董博是秦古柳弟子董欣賓的兒子,他常年在藝術品市場圈內工作。他分析認為,無錫雖然藏家多,熱情高漲,但是信息很閉塞,“充足的資金和較弱的鑒賞力,加之本土部分藝術品收藏者和投資者比較功利的心理,無錫收藏特色之一就是投資概念性錯誤,投機性強,貪便宜,拼命想撿漏”。而這種情況其實是極其危險的。
陳瑞農特別提醒,涉足收藏要保持良好的心態,“有的人專門到地攤上淘‘古董’,不管三七二十一,買上一大堆,心想只要其中有一件是真的就賺了,其實,在現代社會,撿漏絕無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