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霽藍釉白龍紋梅瓶、清朝揚州八怪黃慎的《韓魏公簪金帶圍圖》、西漢“妾莫書”銀印……這些都是珍藏于揚州的寶貴文物,每件作品背后均折射出揚州的一段時代背影。中央電視臺《國寶檔案》攝制組近日趕赴揚州拍攝《揚州文物瑰寶》系列節目,力圖通過零散的文物,串聯起揚州從春秋戰國、西漢到唐宋元明清的歷史人文風貌。節目預計至少18集,計劃于9月份在央視四套播出。本報特開設“揚州國寶檔案”欄目,為您揭秘這些國寶背后的故事。
揚州雙博館有一間國寶館,在300平方米的展示空間內陳列了一件鎮館之寶——元代霽藍釉白龍紋梅瓶。雖然被透明的玻璃外罩保護著,梅瓶在燈光照射下還是閃爍著華麗的光芒。那瓶身通透的藍色傳遞給人一種悠遠而寧靜的特質,似乎在告訴參觀者,它的背后隱藏著眾多鮮為人知的故事。
無價之寶當年只賣了18元
一件元代的瓷器精品,在民間輾轉了六百年能夠保存得這么完整真的算是一個奇跡。
埋沒民間:開價16元,18元成交
梅瓶曾經的主人是揚州輕工機械廠的退休工人朱立恒先生,這件國寶本是他家祖傳之物。1976年地震震情緊張,因擔心梅瓶在地震中遭到破壞,朱立恒瞞著媽媽和哥哥來到文物商店,當時收購人粗略驗瓶后開價16元,最后以18元成交。
這個梅瓶傳到他這一輩應當已是第六代,傳說他的祖上幾代都曾在朝廷做官,從宮中得到梅瓶后一直視其為家傳之寶,每年只在年三十晚上才將梅瓶的畫像掛在屋內瞻仰,事后又匆匆收封。他清楚記得,1945年他家住江都時,曾有人以18石米作為交換向他母親收購梅瓶,這在當時可是一筆不小的數目,但還是被他的母親拒絕了。“文化大革命”時期,他的母親為保護梅瓶不被搶奪破壞,還用黑墨汁把瓶上的白龍紋遮蔽起來,用棉布包裹著藏于床下。
冷落:被誤定為清代瓷器
由于對元代瓷器缺乏研究,所以誤定此瓶為清代瓷器,于是長期置于店內并未給予重視。
一次,上海市外貿公司的沈勝利先生來揚,見到藍釉白龍紋梅瓶,沈先生對梅瓶的時代提出了異議。由此,受到冷遇的藍釉白龍紋梅瓶開始引起揚州文物商店及中國古陶瓷學術界的關注。
1978年在北京舉行的“各省、市、自治區征集文物匯報展覽”時,揚州的這件霽藍釉白龍紋梅瓶首次亮相,引發了國內眾多博物館的極大關注。北京、上海、南京等地博物館紛紛向揚州文物商店表示了想收藏此瓶的愿望。揚州博物館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捷足先登,以3000元價格購得了這只寶瓶。
輝煌:從3000元飆升至3.4億、40億元
揚州博物館邀請北京故宮博物院的馮先銘先生、南京博物院王志敏先生兩位古陶瓷專家鑒定,一致確定此瓶為江西景德鎮窯元代藍釉瓷器精品。最終,霽藍釉白龍紋梅瓶經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評定為國寶級文物。
香港一位收藏家欲以3.4億人民幣收購,巴黎出了40億元人民幣的天價,日本出了3億美元的價格,但都未能如愿。
好多人談論的是這件霽藍釉白龍紋梅瓶當初轉讓得如此廉價,用今天的眼光來看是虧大了。記者在整理這篇文章的時候,卻有一種異樣的感覺:心中對朱立恒先生充滿敬意。對他個人和家庭而言,經濟上是虧的,但他將一只最完整的國寶留在了揚州,成為這座城市的驕傲。如果在另外一個時間、另外一個地點出手,經濟上完全可以多加幾個零,但也許就不會陳列在揚州,也許就沒有這么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