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的產業暢想
“我這個人喜歡獨來獨往,以前甚至連鄰居都不知道我在收藏。”衛夢強說。但隨著藏品社會影響的增加,衛夢強產生了建一個木器博物館的想法。
籌建中的博物館取名“華亭”,因為衛夢強是奉賢人,而奉賢在唐朝時屬華亭縣。在他的辦公室里,掛著文懷沙書寫的“上海奉賢博物館”幾個大字。“這些寶貝不屬于我,它們屬于社會。應該創造條件讓它們可以展出,讓更多的人來了解國寶。”
“現在對我而言收藏已經不僅僅是喜好問題,也是一個‘負擔’。上萬件的東西總是堆放在房間里,無論是保管還是其他各方面都條件不好,如果博物館能夠建成,不僅可以解決這些后顧之憂,更能方便文化上的交流。”衛夢強說。
早在2007年8月3日的,衛夢強就做了一份《上海華亭博物館項目投資可行性報告》。翻開這份長達40多頁的報告,從項目背景、概況、行業到市場分析、財務預算、風險分析和項目進程方面,都進行了詳盡的闡述。
按照衛夢強的設想,要在100畝土地上,建一個占地10000平方米、三層的大型博物館,周邊環繞著兩到三層的明清文化街和一個五星級的仿古酒店,其間穿插流水、綠地,重新復原一個明清華亭府的盛況。
不光是只建一個博物館,衛夢強想得更深。在當前的社會條件下,博物館建起來后,以館養館顯然不現實,博物館要有發展文化產業的思路,如將藏品開發出來,做成1比1的,或者1比2的高仿品,又是工藝品,又是收藏品,還能鎮宅。
衛夢強沒有坐而論道,以他收藏的福祿壽屏風為藍本,他收集和整理了屏風的制作工藝,申請專利,并開始了產品研發和制作。“無論是在民間,還是宮廷,福祿壽始終是中國人對美好生活的憧憬。而雕刻有慈禧御筆的福祿壽屏風,不僅有重要的歷史價值,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吉祥符號,肯定有市場。”
收藏難 建博物館更難
衛夢強的鎮館之藏,不少都是龐然大物,博物館的層高起碼要到7、8米,才顯得敞亮大氣,符合條件。全國雜項專家蔡國聲曾稱贊,按衛夢強藏品的水準,博物館一旦建立起來,將是“江南最好的木器博物館”。但籌建中的博物館,3年多來卻始終只停留在紙面上。
建館,首先要解決的是土地問題。衛夢強原計劃在其公司附近征集100畝土地,用于博物館的建設,并在2008年初就有相關部門遞交了可行性報告。但其間雖有相關領導和專家前來考察,說話也支持博物館創辦,但直到現在,卻沒有實質性進展。談及此,衛夢強喃喃地說:實在不行,就拆了自己的工廠去蓋這座博物館。
據報道,自國內第一家民辦博物館成立以來,截至2009年8月,各地文物部門登記注冊的民辦博物館為386個,占到全國博物館總數的 13.3%。在國外,私立博物館大多有政府和各種基金的扶植,還有相當數量的社會捐贈。但在國內,由于民辦博物館還是一個新事物,存在著準入制度不完善、扶持政策不健全、管理運行不規范問題,運營也大都舉步維艱,擁有國寶的衛夢強籌辦博物館三年多,卻連落地都做不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辦博物館的生存窘態。
不過衛夢強的收藏,被公認為大大提升了上海收藏界的層次,為上海“全國收藏半壁江山”注入了新的活力,以上海的社會經濟發展實力,應該可以支撐建設這樣一個博物館。
衛夢強透露,這幾年間,各地不少“伯樂”都被他收藏的稀世珍寶吸引,北京、深圳、江蘇、浙江不少地方向他伸出過“橄欖枝”,邀請他去當地辦博物館,但都被他婉言謝絕。衛夢強絕不想讓自己的博物館離開奉賢,因為他的根、博物館的根都在這里。
在記者的追問下,衛夢強估算,自己頂級的藏品,一件能有過億的價值。但對有沒有考慮過出售部分藏品來籌集資金,啟動博物館建設的問題,衛夢強堅決地搖了搖頭。到現在為止我從沒有考慮過要賣出一件藏品,它們中每一件對我來說都有特別的意義,從來沒有想過要賣掉它們。
“雖然是自己想要開辦博物館,但實際上這些國寶級的藏品,只是暫時由自己保管,早晚都要屬于全社會。”衛夢強說。他著急的是,不能老是一個人欣賞祖先留下的這些寶貝,要讓它們成為大家的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