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鎮、德化、龍泉……這些人們耳熟能詳的名字,往往欺騙了我們。
“就算是通州的窯廠,也能燒出跟景德鎮窯廠一模一樣的陶瓷來。”北京東方大學傳統文化學院院長李彥君說。他的觀點是,自1990年代后,市場上當代陶瓷的區別就主要不是窯口的區別。也就是說,技術和資源條件已經不能制約當代陶瓷制作的發展。
在古代,由于制窯地分布的區域不同,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各有差異,不同的制瓷原料制約著窯口的生產手段、工藝技術、裝飾技法,因而各大陶瓷產地的產品有不同的風格和特點,從而形成了名揚中外的一些“窯口”,如五大名窯和八大窯系等。
然而,到了今天,陶瓷燒制的技術革新了,全國各地都統一用天然氣窯,不再用過去的煤氣窯,在技術上沒有太大差別。原料方面,由于交通和物流方便,生產商可以到各地去取原料,燒制的配方也是通行的,沒什么獨家秘方。尤其像景德鎮等地,燒陶的重要原料高嶺土、麻倉土等有枯竭的趨勢,甚至還需要到外地去取原料,何談獨門絕技?
當代陶瓷的生產方式已經不再是小作坊式,而是邁入了工業化時代。就如同跨國公司的生產方式一樣,燒陶的原料可以來自景德鎮,工廠可以設在北京,產品可以銷往國外。除了一些特殊的陶瓷品種,一般的彩瓷、白瓷都是如此。
在這種現實情況下,過去用來比較陶瓷質量高低的標準就必須發生變化。若還簡單地拿一些外在的因素來比較,有些著名產地的當代陶瓷未必能比其他地方的好。李彥君舉例,如今江浙一帶生產的白瓷,有的就比被譽為“中國白”的德化白瓷更加潔白。也就是說,在整體的工藝效果上,當代陶瓷的水平不會相差太大。
那么,應該如何判別陶瓷質量的高低?李彥君提出,當代陶瓷的競爭已經不再是工藝的競爭,而是品牌和藝術層面的競爭。競爭的層面更加深入,這給整個產業的發展提出了更大考驗,也為消費者購買陶瓷提出了更高要求。
無需否認,這種轉變給陶瓷市場帶來了一些混亂。許多地方生產的陶瓷,都打著景德鎮等名窯的旗號,人為地抬高價格,混淆視聽。而人們辨別陶瓷產地的可能性也在逐漸降低,于是上當的情況屢見不鮮。更麻煩的是,由于技術進步,商家仿古、做舊的能力也提高了不少,當代工藝品冒充古代官窯的陷阱比比皆是。
對此,李彥君提醒藏家,要將古代瓷器和當代瓷器的判斷標準分開,古代的還是主要看工藝和窯口特征,當代的就不要執著于這兩者了,需要有新的視角,比如品牌和藝術獨創性。這種習慣的培養,需要一定的時間,但這種轉變卻是不可避免的。
在最顯眼的層面上,我們需要看品牌效應。就像汽車行業的競爭一樣,或許一輛國產車和一輛進口車的質量都差不多,但進口車的品牌價值更高,所以價格更高。以此類推,買陶瓷時也要看品牌,也就是看制作人的水平。一般來說,工藝美術大師的作品比無名工匠的水平要高一些。當然,在目前工藝大師認定體系比較混亂的現狀下,我們也不能妄下判斷,更不能將名銜當作惟一的選擇標準。
最深層次的層面上,當代的陶瓷還需要在藝術獨創上比拼。或許兩件作品都是來自同一作者,但哪件作品的藝術內涵更加豐富,其價值就會更高。不過,如今傳統陶瓷產區藝人的作品多是因循守舊,就算是工藝美術大師,也很難在藝術獨創性上有突破。相比之下,一些學院派的當代陶瓷作品能夠提供不一樣的藝術視角,需要人們盡快重視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