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前,濟南市民聶先生迷上了收集碎瓷片,至今已經收集了數萬枚,其中有令收藏愛好者為之向往的元青花以及歷代名窯瓷器的殘片。記者8日走進聶先生的家,發現像個瓷器的博物館。
記者走進聶先生家發現,家里隨處設計有博古架,墻上、地上甚至床上,到處都是他精心收集的瓷片。
客廳中博古架上擺著若干瓷器殘片,每一片都經過精挑細選,堪稱精美。就連窗臺、房頂等處,也成了他堆放瓷片的地方。臥室內更是存放了數萬片瓷片的精華部分,按照窯口以及年款,分門別類細心地裝在數十個硬木盒中,有的形制大體完整,就裝在盒子中,一面珍藏一面展示。
值得一提的是,對于其中一些存世量較大的廢瓷,聶先生還進行了精心的創意加工,將片片碎瓷加工成擺件、飾品、掛件等,如一個具有“大明成化年制”的杯底,被他精心地用紅木包裹起來,制成擺件;一個一厘米見方的青花鳥紋殘片,被他用象牙裝飾起來,制成一枚手鏈。
在聶先生海量的收藏中,幾塊“疑似”元青花瓷器的殘片引人矚目。元青花素以存世量稀少、瓷質華美著稱于世。在追捧者眼中,一塊碎瓷片都彌足珍貴。
聶先生展示的一塊元青花殘片呈三角形,直徑六七厘米,上面繪制花卉圖案,釉色深入瓷胎,青花有暈散效果,顏色濃烈,胎體厚實。因為是殘片,截面可見元青花堅實致密的特征;還有一個疑似元青花的高足杯殘件,杯底繪青花花卉紋樣。
幾年前,聶先生在濟南一位藏友處看到這些元青花殘片,撿自濟南近郊土場,自感“晚上睡不著覺”“心向往之”。但當時,很多藏友圍著該瓷片有意購買,收藏者卻不愿出手。聶先生費了很大周折,打動了對方,最后用一把北洋軍刀換了其中一塊瓷片。這片花卉紋樣的瓷片發色濃艷,使用進口料燒制,被聶先生認為是元青花頂級作品遺留的殘片樣本。
2003年,聶先生在濟南某土場撿到一片鈞瓷,當時“總感覺在哪兒見過”。回到家之后,才發現家里就有一片模樣相仿的鈞瓷,是3個月前從濟南某工地撿到的。令他倍感興奮的是,兩片鈞瓷一對,竟嚴絲合縫地對起來,原來它們曾是一件瓷器!這讓聶先生直感嘆收集瓷片的“緣分”。
作為宋代五大名窯之一,鈞窯瓷器非常珍貴,民間有“身價千萬不抵鈞瓷一片”之說,可見一斑。同樣的幸福經歷,在聶先生17年的收藏歷程中,竟遇到不止一次。另有一個鈞瓷碗,他先是收到一片,后來朋友又“割愛”另一片,對在一起幾乎是一只完整的鈞瓷碗。
對任何收藏者來說,收齊“汝官哥鈞定”五大名窯都是一生追求,即便是湊齊殘片,也是夢寐以求的事情。除了“五大名窯”,聶先生還收齊了八大窯系的瓷片。這些瓷片標本均出自濟南,有的撿自土場,有的撿自建筑工地,有的是同樣喜愛收藏的藏友贈予的,有的則來自相互之間的交流,相互補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