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代青花瓷器的創燒產生,以及收藏鑒賞普及,是一個世界性文化課題,更是全球范圍內,文博界、收藏界最為關注和熱衷的焦點議題。
元朝自忽必烈定國號起,歷十一帝,98年。立國后至元十五年(1278)便在景德鎮設立“浮梁瓷局”,元貞元年(1295),浮梁縣升為浮梁州,在元泰定后“由本路總管監陶”。無論是饒州路總管監陶還是浮梁瓷局管理,元朝政府對景德鎮這個地方的重視是顯而易見的。
景德鎮是創燒元青花的圣地,我國同時也是使用元青花最為普遍的地區之一。考古資料表明,凡是元朝統治過的一些重要區域,幾乎都能發現有使用元青花器物的痕跡。而來自世界其他許多國家和地區的考古資料表明,元青花在元朝就被輸送至超過200多個國家和地區,這樣的“出口”業績,充分說明了元青花在當朝時的受歡迎程度和巨大影響力。
近年來,隨著考古資料的逐漸增多,人們對元青花的認識也在逐漸加深。國有博物館不斷從民間收購來補充館藏,有名氣的拍賣公司不斷拍出元青花真品,這使得元青花的收藏數量逐年攀升。據2011古董《拍賣年鑒》載:僅2010年在佳士得、蘇富比(微博)、永樂佳士得、北京保利、中國嘉德(微博)、富德這幾個拍賣公司中,拍出元青花瓷器就達11件(假貨假鑒假拍不算)。而在國內外市場上,元青花的成交價格也是一再攀高,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元青花,收藏元青花,研究元青花。元青花已成為古代藝術品中最為熱門的焦點話題之一。
元青花顯露出的巨大經濟價值,也讓一些商家看到了商機,紛紛設窯燒造仿造元青花瓷器。如景德鎮仿造元青花是從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的,由景德鎮陶瓷館和東風陶瓷廠聯合研制進行。從1983年《景德鎮陶瓷研究》“在仿造元代瓷器中注意的幾個問題”發表的文章說明,開始的仿品是對照著已經發表過的館藏圖片資料仿造。仿造成功后,繼而拉開了景德鎮民間大量仿造元青花的序幕,各種檔次的仿品開始源源不斷地分散到各個階層、各個角落。大批仿品充斥市場,令極少量的真品變得真假難辨,再加上社會上的一些知假鑒假、知假拍假的丑惡現象,給收藏領域罩上了一層神秘的誤區。這給一些初涉元青花收藏的收藏者們帶來了很大的麻煩。如果沒有一定的知識積累、平和的心態和專業人士的協助引導,是很容易上當受騙的。
那么,我們是怎樣來確定元青花的真偽呢?
我們也是從學習標本入手的,標本就是古瓷碎片。這些珍貴的古瓷片,正是認識元青花、熟悉元青花、掌握元青花特性的法寶。通過大量的摸索研究總結,才能讓我們的收藏研究達到從量變到質變升華,才能練就出一雙火眼金睛去鑒別真偽,淘得真品。
有人認為:憑什么別人總是假的,你總是真的?這個問題提的好!正因為我們選擇了正確的鑒別方法,靠的是正確的方法、刻苦地專研和腳踏實地地實踐精神,才達到“離真品更近的結果”。如在我260多見元代陶瓷藏品中,其中元青花整器和殘器大小80多件、元青花重要題材的藏品有20多件。而這些都是我從混雜的民間藏品中篩選征集所得。這批藏品經過了13次展覽展示,歷經諸多文博界專家和元青花瓷器行家們的反復論證和檢驗,得到了廣泛認可。
人們常說,真正的古董是可以對話的,那就要看你是不是真正地認識它、了解它、熟悉它了。在社會上征集摸底的實踐經驗告訴我:絕大部分的好藏品已經被一些懂行的收藏家收藏起來了。比如有一件元青花花卉出戟瓶,是在南京早年發現的,先后
被藏友們轉來轉去幾次易手,大家誰都沒有重視這件瓶子的最大意義,最后轉到了一位南京當地知名收藏家手里。后來,經元青花俱樂部的一位會員介紹,我看到了這件出戟瓶,非常喜歡便提出求購。起初,這位藏家舍不得轉讓,經過幾次做工作,最終如我所愿被我購入囊中。經過簡單修復后,它便成了我收藏品中最珍愛的藏品之一。后來,北京大都會館在舉辦展覽時還曾把這件出戟瓶當作標志性器物來做宣傳,可見這件器物還是在瓷器藏界引起足夠高的重視和認同。
一般情況下,只要聽說哪里有元青花的消息,我都會盡力安排時間“飛奔過去”。再遠,也會抽空跑一趟去看看到底是真是假。回想起10多年前在內蒙古地區征集時,每一次出門都特別渴望見到元青花。正是在那一時期,讓我收獲大量的元青花瓷片標本,對我收藏鑒識元青花,起到了很大幫助。
在鑒別時,除了對器物常規的胎土、釉面、畫工、紋飾、器足、手頭,以及正常磨損和使用痕跡的辨別,我們不會忘記對高仿品制作進展的信息重視和研究,尤其是對用特殊手段制作的高仿品欺騙性加以防備,要了解到真實的仿造信息不可忽視。
經過近20年的收藏經歷、實踐磨練,反復的藏品展覽,每一次的展覽、展示都能結交一些玩真貨的專家和藏友,每一次的征集交流,都能豐富自己的藏品,提高自己的鑒賞水平和鑒別經驗。目前,我正在做的一項工作是,有計劃地把散落在社會各個角落的元青花藏品和碎片標本慢慢地積聚到一起,待到條件成熟的時候,做一個相對比較完善的元青花展覽,展現給社會。我想,這個工作應該是很有意義的。
我的體會:1.在收藏交流學習中一定要找對門路和結識良師,包括書籍資料一定要尋找正確,參考圖標選用確保正確。2.認識真品要從標準的標本入手,經常不斷地對照標本交流,認識真品,熟悉真品,多看博物館里的資料核對實物找感覺,從社會實踐中不斷摸索找靈感。3.藏品要勇于亮相,多舉辦藏品展覽、展示、講座、交流,以此機會結識有實際經驗的高手、結識有真才實學的專家學者,傾聽業內人士的評論和意見,不斷取得收藏鑒賞的實踐經驗和成果。
在多次的展覽中,筆者曾受到過國內外大批元代瓷器研究專家們的贊揚和積極評價。藏品中,選擇收藏了有代表性的元青花標本1000多片,有一些在元代陶瓷中屬于特殊品種,具有很高的文物研究價值。尤其是帶有文字的元青花“火照”60多只。這一批“火照”,對研究元青花的燒造生產的形成,以及燒制成熟的過程,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學術價值,是研究元青花燒造試品、成熟樣品的重要資料。
我國南京博物院著名瓷器專家、有著“青花王子”之稱的張浦生老師,曾6次來京指導我的收藏研究工作,并欣然為我題詞:“苦盡甘來 與時俱進”。國際著名的收藏機構香港天民樓的掌門葛師科老先生來觀看后,給與很高贊譽,并熱情邀我去香港看他們收藏機構的27件元青花藏品;北京故宮博物院泰斗級專家耿寶昌老先生一行,參觀后同樣給予很高的評價。國內一些知名收藏研究機構表示出極大的研究興趣,國際著名收藏家族給予很高的評論。國內一些科研機構也主動來承擔一些科技測試,想來證實眼學和科技測試的是否一致。在幾年中,國內外已有超過100位研究元代瓷器的專家學者來我館指導收藏鑒別工作,很多都是著名的大專家,用科學而嚴禁的專業精神和謙誠熱情的品格對我的收藏給與了積極的建議和幫助。
我國是元青花的主要產地,也是使用元青花的重要場所。民間有元青花的遺存,這是不爭的事實,有些元代器物還待我們去認知和發現。民間會經常發現一些普通的元青花器物,雖然這些元青花可能有的器型小、發色淺淡、繪畫簡單,市場價值不是很高,但它們的歷史文物價值卻是不容置疑的。如果把這些零散的藏品串聯、整理出來,一定會有很大收藏研究價值。然而大眾收藏一般都喜歡把眼光盯在檔次較高的漂亮藏品上,總是抱著要發大財的心理去收藏,如果是這種目的,我要告誡大家:收藏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我收藏這些器物和標本的來源有幾個方面:1.海南漁民早年從南沙群島打撈上來的元青花出水瓷片標本;2.內蒙古地區元上都附近元代皇宮舊址和生活遺址大量出土標本;3.北京元大都皇宮遺址和附近生活遺址出土的大量元青花標本;4.景德鎮元青花窯址發現的大量元青花標本和火照及窯具;5.祖國各地大面積的城市改造出土,散落在民間收藏家手里的元青花標本(南京、揚州、杭州、安徽、河北等地);6.有名氣的拍賣公司和國外的個人收藏機構。
為了更好地做好民間元青花收藏鑒賞摸底工作,我創辦組建全國性的元青花收藏俱樂部,會員已有80多人,其中有骨干力量數人,已經形成了收藏鑒賞元青花較為成熟的專項研究機構的基礎人選,元青花俱樂部每年組織會員到有學習意義的遺址和城市舉辦民間藏品展覽、講座和義務鑒定,在藝超網元青花版為藏友網友義務鑒賞、鑒定,結交更多的藏友高手做朋友,引導初藏者們找到正確的收藏方法,勸解怎樣去理解收藏,怎樣做到快樂收藏。
我們已經形成了有一定水平的鑒賞圈子,我們這個圈子,相互提醒、相互解答、相互學習、相互理解的風氣已經逐步形成,很多會員有眼力、敢說話,積極參與俱樂部活動,我相信他們今后應該是民間收藏、研究元青花的骨干力量,是值得信賴的藏友和朋友。我也非常感謝很多藏友朋友源源不斷地提供的信息,尤其是,經過篩選,選擇出一些有價值的信息,為我的藏館收藏品增加了光彩。我堅持實事求是,認物不看人,不為金錢誘惑,敢于說真話,不騙人、不坑人,這是我的處事原則,也是我做人、為人的法寶。
目前,對于元青花的研究,我們國內的實物資料相比國際上要多,應該說已經走在世界的前面,但民間的研究仍不可忽視。因此,普及元青花收藏鑒賞知識、提醒收藏誤區和陷阱以及提高民間收藏研究保護意識,是我們共同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