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晚期青花瓜棱罐竟用來腌咸鴨蛋
腌咸雞蛋的罐子你家有木有?這位藏友家腌雞蛋的罐子,可是明晚期的青花瓜棱罐,青花色彩鮮亮明快,繪制的歲寒三友圖案,瓜棱的造型中規(guī)中矩,用來腌雞蛋應該算是非常奢侈了。
明晚期青花瓜棱罐
“這是我家腌咸雞蛋的罐子,專家看看這東西好不好,好的話我就不腌雞蛋了。”藏友一邊介紹罐子的“身家背景”,一邊從布提兜里拎出一只小罐子。
罐子不大,直徑和高都只有17厘米左右,口徑8厘米。藏友說,這是家傳的罐子,因為口小,用它腌咸菜、雞蛋,放個小碗就可以把罐口扣上,非常方便。
罐子上的青花顏色鮮艷明快,繪制的圖案為“歲寒三友”——蒼松、翠竹、寒梅,中國歷代文人用以抒懷、寄情、言志的景物。竹子畫得灑脫自然,雖然只是瓷器的裝飾畫,但仍然融入了一些文人畫的高雅情趣。
商報鑒寶專家李國燦說,這樣的罐子腌雞蛋可是有點兒可惜,它應當是明代晚期的青花瓜棱罐。與普通圓形的罐子不同,瓜棱罐的造型更加復雜,這只罐子的瓜棱做得均勻規(guī)矩,雖是民窯燒制,卻仍然非常精美。
青花的顏色更是讓人喜歡,清亮明快,即使有了400年的歷史,仍然光彩照人。而更難得的是,雖然這只青花罐被代代使用,但罐子上卻沒有碰出豁口,保存得非常完整。
專家點評
李國燦 (河南商報(微博)鑒寶專家、河南省文物鑒定專家組成員)
明代晚期的器物多是日用品,類似這位藏友帶來的青花罐,陳設的藝術品相對較少。
雖然是常見的日用器物,但裝飾的花紋卻很多,比如較活潑的草蟲圖案,各種花鳥動物紋飾,還有山水景物、人物故事等。這些圖案更多的是反映普通人的生活,減少了官窯器物中表達皇帝意志的規(guī)范性圖案。
從繪畫上說,那個時期瓷器上的圖案,多采用混水和暈染技法,畫出來的效果多有大寫意的情趣,筆意瀟灑酣暢,藝術效果不凡,再加上當時青花釉色相對淡雅,所以無論人物、花鳥,都畫得比較自然飄逸。
官窯瓷器在制作時不計成本,精美華麗,紋飾費工,皇家的顯赫地位以及數(shù)量的稀少,讓官窯成為收藏者追逐的對象。與官窯相比,民窯有著更廣泛的使用群體、更加活潑的思想藝術,體現(xiàn)著民眾在文化藝術方面的好惡和思想變化,從這方面來說,精美的民窯瓷器也同樣值得收藏,而且它收藏的是民間的多元思想。
清霽藍釉缽
一位藏友從家里帶來了一只清代霽藍釉的缽,口徑大約18厘米,高約10厘米,內(nèi)部為白色釉,外部顏色藍紫,猶如藍寶石,釉色滋潤肥厚,顏色鮮亮。整只缽放在手中感覺很沉,非常壓手。只是缽的內(nèi)部并不是很光潔,特別缽內(nèi)部底部,摸起來非常粗糙,應當是燒制時沙子掉落留下的缺陷。
與那只青花罐一樣,這只缽也是他家中的實用炊具之一。這位藏友說,小時候家里一直用它放鹽之類的調(diào)味料,在廚房服役了不少年,后來他覺得這只缽顏色鮮亮,才把它從廚房里“解放”出來,這回請專家看看它值不值得收藏。
青花罐是憑借亮麗的青花色搶眼,而這只缽則是憑外面亮麗的釉色討人喜歡。這只缽發(fā)色完美,品相也非常好,無磕碰,這么多年在廚房服役,也算是個難得的幸存者。
“看來好東西都是在廚房,要不我也去老家的廚房淘淘。”有藏友這樣調(diào)侃。
專家點評
趙新來 (河南商報鑒寶專家、河南省文物局專家組成員、 河南省珍寶藝術文物書畫司法鑒定專家組成員)
霽藍釉是釉色名,有時候又會叫做霽青釉、祭藍釉,明清的藍釉習慣叫“霽藍”,霽藍釉色澤深沉,釉面不流不裂,色調(diào)濃淡均勻,呈色比較穩(wěn)定。純正的霽藍釉釉色藍如深海,釉面勻凈,從元代開始燒制,一直到清代晚期,延造不斷,除了陳設用瓷器外,還會燒制一些祭祀用瓷器。
明代霽藍釉比較難得,特別是宣德一朝的霽藍釉很多都是后仿的。而成化時代的霽藍釉,現(xiàn)在傳世的只是一些瓷片。到了清代,霽藍釉一直在燒制,而且有精品傳世。官窯霽藍釉瓷多有官款,且做工精細,民窯也有霽藍釉瓷,多是廟堂所用的祭器,以爐、瓶最多,均無官款,少數(shù)有年紀年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