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我這一趟千里迢迢來采訪宋哥,決不止于聽他自己重復一遍網上都能查得到的故事。年初,我在網上看到宋哥與一位網名叫“小龍泉”的人發生一場口水之戰,內容涉及到宋哥拍品的來歷與真偽。“小龍泉”指責宋哥“以真掩假、欺世盜名!”宋哥則反唇相譏,指責“小龍泉”對他的攻擊是“出于嫉妒,想借此炒作自己!”
“很明顯,這是一場有計劃、有預謀的騙局!”“小龍泉”是個憤青,說話很沖。他是我的忠實讀者,經常在我的文化博客上留言。看了他與宋哥的網絡之戰后,我通過e-mail要了他的聯系電話,說服他接受我的采訪。
“他拿到那兩塊哥窯瓷片后,又大量挖掘、收購浙江幾個主要窯口的青瓷殘片和殘器。十幾年前那些東西多得很,特別是龍泉瓷,拉一車瓷片也花不了多少錢。有了這些真東西,他開始了第二步計劃——到處搞展覽,并邀請一些有名望的國家文物專家蒞臨指導,留言、簽名、照相……大專家到場,媒體蜂擁而上,登報紙、上電視,成了‘國內外著名青瓷收藏家’。接下去他又利用自己的文化優勢,寫論文、出書、講課……沒多長時間,他便被炒作成龍泉青瓷方面的專家了。
“標本多了,名聲大了,宋哥開始了第三步——銷售。他先是將收藏的殘器部件拼湊、修復成完整器,然后將這些‘八國聯軍’(修復器)高價賣給國內外一些高古瓷藏家,為自己后面的大動作積累了第二筆資金。同時,也進一步為他日后成為青瓷權威建樹了良好的口碑。
“第四步對于宋哥最為重要,因為那是他建立青瓷王國、實現財富夢想的至為關鍵的一步。他充分利用手里的資源,將那些瓷片分門別類,送去國家權威檢測部門進行胎、釉等方面的測試與分析,建立了一些主要青瓷窯口的數據庫,然后根據那些數據調配胎土和釉,定型后請我們這里最好的窯匠合作,經過多次試驗燒制出‘官窯’、‘哥窯’、龍泉瓷的高仿器!
“到了這個時候,由于北方的汝窯、鈞窯瓷高仿品在市場上泛濫,國內許多藏家提高了對高仿品的認知和回避意識。比起那些一條道奔到黑的經營者,宋哥有著非凡的頭腦。他將少量宋元精品青瓷夾雜在高仿品之中運去國外,先在國外一些拍賣行、古董店做拍賣、搞展銷,然后將那些沒能賣出去的東西填表報關、加蓋火漆運回國內,正好趕上國內市場這一波‘海歸瓷’的熱銷,一件‘官哥’器,動輒幾十萬、幾百萬地賣,加上他布局早、在圈內名氣大,那還不國內國外市場通吃?
“人家現在是家大業大、富甲一方,可他那些不光彩的發家史誰知道?就算有人知道,又能拿他怎么樣?”“小龍泉”憤憤不平地說。
“你為什么要跟宋哥過不去呢?他有什么地方得罪過你?”我問。
“小龍泉”沉默了一下:“我就是看不過去!這個古玩江湖總要有幾個伸直舌頭說真話的人!”
非常勉強的托詞。“我怎么能相信你所說的都是事實呢?”我問他。
大概聽出我的問話富有挑戰性,“小龍泉”本能地做出自衛:“我帶您去見一個人!”
我沒給他留下“串供”的時間,馬上要去找他所說的證人,并且要求他隱瞞我的真實身份,以來找貨的古玩商相告。
“我想找幾件能拿去拍賣公司上拍的東西,您能做到嗎?”見了那位證人后,我沒有直截了當打聽宋哥的事,先談生意。
“那要看您出什么價?”那是一位50多歲的男人,看上去皮膚粗糙,身體健壯。他是被我們從麻將桌上請下來的,開始對話時心還留在牌桌上,明顯有些應付。
“肯定要比您在麻將桌上賺得多啊!”我玩笑道。一旁,“小龍泉”在想心思。
“進不同的市場,有不同的做法。不同的做法,有不同的價格……”那位師傅說。
“那我也得看到您的底氣才能訂貨呀!”我說。
老師傅想了想,抬頭看看“小龍泉”。
“小龍泉”遞給他一個眼神,眼神可能表達的是兩種含義:一種是潛語: “直說吧!”另一句話是:“別瞎說!”
顯然老師傅做了前一種理解。他從內屋搬出一摞圖錄,其中有幾本我在宋哥家見過。我故意挑出那兩本,問:“這兩本圖錄上有您做的高仿品嗎?”
老師傅用鼻子哼了一聲,沒理我。
“有?沒吹牛吧?”我故意激將。
“您試試不就知道了……不過,這幾樣東西我都有實物標本做參照,而且那些標本都多次拿去上機做過測試,有多項成分分析報告。假如您做不到這一點,訂做的東西不一定能通過拍賣公司的機器測試。不過目測是不會有問題的……”
說得真是那么回事,令人目瞪口呆!
離開老師傅以后,“小龍泉”要求我別把他和老師傅的真實身份寫進書里面去。
“老師傅關你什么事?”我故意逗他,其實我已猜出幾分端倪。
“小龍泉”欲言又止,有些尷尬。我笑著對他說:“你不用回答,我什么都看出來了!”
“小龍泉”有些意外。
“老師傅是你的父親,對吧?”我說。“小龍泉”一怔:“您怎么知道?”
我笑著說:“我還知道,你父親是宋哥燒制高仿瓷的入門師傅,也是他的合作者。開始在國內外拍賣的東西都是你父親做的,對吧?”
“您還知道什么?”“小龍泉”非常驚詫。
“我還知道,宋哥發了大財,成為億萬富翁,而你父親只拿到一個高級匠工的工夫錢……”我一口氣將推論全部向他揭曉后,最后像對待所有受訪者那樣,慎重地應允為他們父子倆保密:“你盡可放心,我所有的紀實作品只對事、不對人,為了避免有人對號入座,我會將一些真實的案例進行角色、物品和地域上的置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