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做人人爽,欧美色在线,一个人的高清视频www,69xxxx女人,啊用力点国产嗯快在线观看,久热这里只有精品视频6

背景: 閱讀新聞

農家女瓷片館收藏清代蛐蛐罐






[日期:2012-07-03] 來源:金陵晚報   作者:李靜 [字體: ]
  所謂蛐蛐罐,就是養、斗蛐蛐(蟋蟀)的器具。丹徒區谷陽鎮西麓村的農家女劉琴,近日在她的古瓷片館向世人展示了她收藏的兩只蛐蛐罐,為清代時期的傳世品,在鎮江收藏界引起轟動。
  昨天上午,記者在劉琴開辦的古瓷片館看到,這兩只蛐蛐罐一只為青花瓷,高為10厘米,口徑13厘米,底徑12厘米,中間稍肥,成腰鼓狀,上面畫有纏枝西瓜圖案,蓋子及罐底有“大明宣德年制”底款,蓋子中間有一個透氣孔。
  另外一只為豇豆紅,高度相仿,直徑為14厘米,無底款,蓋子上有三個透氣孔。
  據有關專家介紹,豇豆紅為清代康熙時期燒造的一種名貴的銅紅釉瓷器品種,因釉色酷似豇豆的紅色,故稱之為“豇豆紅”,又有“桃花片”、“美人醉”、“娃娃臉”等異稱。
  江蘇省收藏家協會鎮江活動中心副主任郭應楠告訴記者,在我國蛐蛐罐的制作始于南宋,盛行于明、清。纏枝瓜果圖案在明代初期很流行,象征太平盛世與農業生產豐收之意。
  劉琴所收藏的這只青花瓷蛐蛐罐并不是真正的明代產品,而是清代雍正年間的仿品,至今也有近300年的歷史。
  據劉琴介紹,青花瓷蛐蛐罐是她20年前在附近的一村莊“淘寶”時淘得的。看見她在那里撿瓷片,一農婦問她家里有老瓷器要不要?她登門觀看后以200元的價格買下了這只蛐蛐罐。而豇豆紅蛐蛐罐是近兩年在外地古玩市場以較高的價格收購的。
  今年37歲的劉琴,從十五六歲起,即對湮沒在田間地頭及農戶宅基地底下歷朝歷代的瓷片產生濃厚興趣。
  每到農閑時,她身背挎包,不是到田間地頭去搜尋,就是到城鄉建筑工地,在瓦礫堆里尋找、撿拾。
  二十多年來,她從鄉村的田間地頭和鎮江各建筑工地已搜尋、撿拾到各類不同時期的瓷片幾大籮筐。
  為了弄清楚這些瓷片的來歷和本來面目,她不僅購買了數十本陶瓷專家的專著和上百張講課光盤,一遍又一遍地閱讀、觀看、研究,還經常向鎮江古玩鑒賞家郭應楠、鄭茂林等人請教。
  近幾年來,她又自費去北京、上海、景德鎮等地,聆聽了葉佩蘭、張浦生、白明、黃云鵬等我國著名古陶瓷專家講課,拜他們為“師”。
  劉琴說,她愿意將自己收藏的古瓷片、瓷器展示出來,供收藏愛好者借鑒。
收藏 推薦 打印 | 錄入:綠寶石 | 閱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