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他覺得那些東西走過了幾十年、數百年甚至數千年,還留在這個世上,又與他見面,這件事情很奇妙。
人物名片
馬未都[微博],祖籍山東榮成, 收藏專家,觀復博物館[微博]的創辦人及現任館長,曾任中國青年出版社編輯,20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收藏中國古代藝術品,藏品包括陶瓷、古家具、玉器、漆器、金屬器等。
馬未都,人稱“馬爺”,有“京城第一收藏家”之美譽;2008年,繼易中天、于丹[微博]之后,他走上“百家講壇”,成為家喻戶曉的收藏名家。
馬未都從70年代末開始了收藏之旅,至今個人藏品已有數千件(套)。1996年,他做出了大膽而成功的嘗試,創建了中國第一家私人博物館——觀復博物館。
很多人認為馬未都今天的成就源于昔日的好眼光,是他抓住了時機,比其他人“動手早”。其實不然,在馬未都看來,今天的事業完全拜過去的“不務正業”所賜,是興趣這株旁枝茁壯發展成了今天的參天大樹。正是因為當年的“執迷”,才有如今的“有悟”;接著,他又把這“悟”通過他的私人博物館、著書和百家講壇,傳遞給了千千萬萬熱愛收藏的人們。
從“玩兒”出發的收藏之旅
1976年,“文革”結束的時候,馬未都21歲,正處在精力充沛、熱情、好奇的年紀,但他跟城市里所有的同齡人一樣,成了一名工人,那個時候沒有大學生,也沒有年輕的國家干部。
但他跟大家又有點不一樣,別人下了班或者休假的時候,會結伴看看電影、逛逛街,他卻更喜歡一個人去淘各種老玩意兒,鼻煙壺、手爐、瓷罐或者小玉牌等等,只要是老的東西,他都喜歡,看見了就拔不動腿了;至于為什么喜歡,他沒有想過,就像今天的孩子,有的喜歡網絡游戲,有的喜歡美食,有的喜歡旅游,喜歡就是打心眼里高興。
馬未都的父親是軍人,沒有像別人想象的那樣學識淵源,周圍也沒有其他人對他影響深刻,他就是喜歡那些東西。他覺得那些東西走過了幾十年、數百年甚至數千年,還留在這個世上,又與他見面,這件事情很奇妙;他又天生好奇,喜歡刨根問底,見到任何東西都會習慣性地去多問幾個為什么:那個杯子,為什么有把手呢?把手是為了防燙,也是為了好拿,可是,是什么時候開始有把手的呢?
帶著疑問,他會去仔細琢磨,去看書,去問懂行的人,如圈里的史樹青、王世襄等人,“凡是專家我都去找他們聊。”等到豁然開朗的時候,就一個人偷著樂。
但是,收藏這些玩意兒,在當時有點不務正業,因為掙的那點工資都被他買“玩兒”的東西了,但是他身不由己,看到喜歡的東西不能據為己有就很難受,有的時候,他沒有能力把它們帶回家,就一趟趟地去別人家里過眼癮。好在,父母的收入在當時還算是比較高,每個月也有近200塊的工資,所以,并不需要他來養家,對他也不太干涉,由著他的性子“玩兒”。
“我是出版社最稱職的編輯”
1981年,馬未都的人生發生了一件大事,他的小說《今夜月兒圓》發表在《中國青年報》上,而且整整占了一個版面。
這件事對馬未都的影響,不能用今天的思路去理解。當時的報刊數量非常有限,除了《人民日報》是八個版面外,其他都只有四個版,可能全國所有的報紙加起來也沒有今天的一份報紙版面多;而且報紙的傳閱率非常高,一個車間一份報紙,輪流傳閱,況且《中國青年報》的發行數量是500萬份。所以,馬未都一夜之間成了有名的作家。
緊接著,出了名的馬未都又迎來了另一件喜事——中國青年出版社的聘用書。他的才華受到了出版社領導的關注,并被作為人才引進。馬未都一下子從工人變成了有身份、有地位、收入又高的知識分子——編輯。
從那以后,1981年~1990年,馬未都在人生的黃金時期25歲~35歲,成為一名認真負責的好編輯。著名作家蘇童、劉震云的稿子都是他開封閱讀后,放到了主編的桌案上。馬未都說:“現在我也可以跟任何人說,我是出版社最稱職的編輯。”
天天在撿漏兒
成了著名作家,又有了讓人羨慕的編輯工作,一般人會按照初級、中級再到編審的臺階,一步步地規劃自己的“事業”。但是,馬未都卻沒想那么多,工作是一定要做好的,但是,興趣也不能丟。而且因為這個時候有稿費了,他可以“玩兒”的空間就更大了。所以,在80年代后,當周圍的朋友們努力在攢錢買電視機、錄像機的時候,馬未都卻仍在為那些古老的玩意兒“執迷不悟”。
不過,按照1982年的國家規定,個人收藏的古玩只能由國家指定的單位收購,個人不準私自經營古玩,嚴禁倒賣牟利。所以,對個人收藏而言,政策環境并不太理想。
但另一方面,北京有700余年的建都史,歷史文化底蘊豐厚,在那些四合院和胡同里保留著很多祖傳的寶貝,時間長了,慢慢地就形成了天壇、北海等幾個集中的交易場地,這些地方就成了青年馬未都流連忘返的好去處。
馬未都說,當時的古玩地攤就跟今天過街天橋上賣DVD的似的,地上鋪一塊包袱,把東西擺好,隨時準備著警察來了卷包袱跑人。有一次,他看到潘家園東北角的土坡上形成了一個小市場,就好奇為什么選在這里。人家對他很不屑地說,站得高,看得遠,才能跑得快唄。
馬未都說,當時他30歲左右,卻很少打眼。這并不是吹牛,因為當時真品都少人問津,就沒有人會費心勞力地去作假。而當時的價格,用今天的眼光看,卻是天天在撿漏。1987年,琉璃廠虹光閣里有一個雍正官窯的盤子,不到500塊,卻好久都沒有賣出去,當時公務員的收入每個月也就兩三百塊了。但是今天,這樣的一個盤子拍賣到幾十萬,甚至幾百萬,都已經不算新聞了。
就這樣,馬未都走在其他人的前面,從各個地攤上收藏來了今天博物館里大多數寶貝,用價值連城來形容應該也不為過,他從中發大財了。但是,這只是今天的事實,退回到80年代,在國家嚴禁買賣的環境中,買家寥寥無幾,所有的藏家誰都不會料到,幾十年后,這些玩意兒竟變成了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