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是中華文明的瑰寶,外觀精美、種類繁多。因各個時代的技藝和審美的差別,被烙上各個時代的鮮明特征,因此具有極高的收藏價值。如今,瓷器不再只是日用品,而是被用作家居裝飾或者成為了許多收藏家的心頭好。今年63歲的陳克濤就對瓷器非常著迷。
與唐三彩“一見鐘情”
陳克濤出生在文人世家,從小在“古董”的陪伴下長大,家里掛的書畫、放衣服的柜子都是祖輩們的收藏品。他印象最深的莫過于兒時吃飯的碗都是晚清瓷器,只是那時他還太小,并不以為然,偶爾打碎只碗也只會趕緊扔掉以免被父親發現后挨罵。兒時的經歷讓陳克濤一直對瓷器有著莫名的熟悉感和好感。
然而,真正踏入收藏瓷器的大門卻是源于朋友的一次邀約。30多年前的一天,他朋友的古董商店開業,他受邀前去捧場時,被一件90多公分高的唐三彩所吸引。這是一個武士俑,面目猙獰但個頭高大、色彩斑斕,有黃綠白三色。陳克濤一眼相中,當場決定買下來。當時他攜帶的現金不夠,只得回家四處籌錢,第二天一早就匆匆將這尊唐三彩買下。回到家,他趕緊翻閱資料,原來,這尊唐三彩是武則天時代制作的,其體形特征、面部表情、肢體動作都表明應是皇親國戚下葬時用作鎮墓的。也正是在他對瓷器的欣賞和研究過程中,兒時對于瓷器的熱愛終于被重新點燃。
但是,市場上仿制品過多曾為陳克濤收藏瓷器增添不少煩惱。十多年前,他曾收購一個青花瓷筆筒,初始他誤以為是康熙年代的瓷器,然而回家反復研究后才發現,雖然畫工、釉料等與康熙年代的瓷器相似,但胎質密度的不同卻暴露了其實是光緒年間的仿制品。在陳克濤看來,每次失誤就是給自己上了一課,久而久之,他也摸索出了一套鑒定門道:瓷器的款識不是最重要的,因為很容易被仿制,相比之下,瓷器的器形、胎質、釉料和畫工則是用來鑒定真偽的最好標準。
最中意乾隆時期的瓷器
如今,陳克濤的瓷器藏品已達200余件,以清朝時期的瓷器為主。對陳克濤而言,收藏瓷器的樂趣在于讀書時只在書本上習得的知識、接觸到的歷史,如今可以通過瓷器一探究竟。多年前,他曾聽說這樣一件事:乾隆年間,皇帝為了給母親祝壽,特意在承德避暑山莊修建了一座千佛寺,千佛寺里放置了千尊無量壽佛瓷器。后來,偶然一次機會,陳克濤竟親眼見到了這個故事中的無量壽佛。這尊佛像全身為金色,表情莊嚴、淡定、慈祥,底座為粉彩,內壁為綠釉,制作十分精良。這尊無量佛瓷器無疑讓陳克濤有了一次觸碰歷史的機會,他欣喜不已。之后陳克濤又相繼收購了兩尊相似的無量壽佛瓷器,而這組瓷器也成為了他最喜愛的收藏品之一。
到目前為止,陳克濤收藏瓷器已有30多年,盡管身為拍賣行的員工,卻從來沒有將自己收購的任何一樣瓷器送去拍賣。即使早年收購的藏品如今都已價格不菲,比如他收購的第一件瓷器入手時花去了4萬多,如今市場價早已升至200多萬。可是,這些與他無關,收藏瓷器只是他的一個愛好,每一件藏品都是他精心挑選而來的珍寶。
為了研究這些藏品,陳克濤常年在博物館和市場上來回奔波,通過實際比對得出經驗。日積月累,陳克濤在收藏界已然是個行家,他覺得清代的瓷器最有收藏價值,其中以乾隆時期的瓷器最漂亮,符合現代人的審美,極具收藏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