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玻西瓦爾·大維德爵士是一個出生在印度孟買的猶太人,卻被贊譽為我們這個時代最偉大的中國藝術鑒賞收藏家。他終其一生與中國瓷器結下了不解之緣,并為之奉獻了畢生的熱情。他從22歲開始,經過四十年孜孜不倦地努力,建立了世界上最精彩、最具影響力的私人中國陶瓷收藏,卻在最輝煌之際將之系數捐贈給大英博物館。他對中國瓷器的熱愛不僅僅只是欣賞瓷器本身,也考證他們的歷史文化背景與傳遞收藏過程,不但多次前往中國考察,結交著名學者與收藏家,同時自學中文,甚至能研讀中國古代文獻資料。
與陶瓷邂逅
大維德爵士1892年出生在印度孟買的一個猶太富商家庭,曾先后就讀于額爾芬斯東學院、孟買大學和劍橋大學,于1926年繼承了父親男爵的頭銜與家族生意,成為公司主席,公司分部設立在香港、上海、和神戶。他與中國陶瓷的邂逅是源于一次去朋友家中的做客,壁架上陳設的一只中國瓷瓶。正是這只花瓶開啟了大維德爵士的收藏之旅。到了1923年,31歲的大維德爵士已經在收藏界小有名氣,他的11件藏品被刊登在何卜生與海瑟靈頓合著的《中國陶瓷藝術》一書中。
開啟皇家珍藏
1924年,大維德爵士前往仰慕已久的中國,在1925年應邀協助設計一個在紫禁城內舉辦的宮廷藝術珍寶展。當真正面對清宮珍寶時,大維德爵士徹底為之傾倒,自費贊助了這個展覽的部分裝置費用,并出版了圖錄?;氐絺惗睾?,他下定決心,要建立一個以紫禁城的皇家珍藏為標準的中國藝術品收藏。在隨后的1927年——1931年間,他兩次來到北京,正式開啟了自己的皇家珍藏之路。
1901年,有消息傳出慈禧太后將一批內府秘藏珍寶抵押給了北京的鹽業銀行,這使得許多有心之人開始為之動腦筋,大維德爵士通過自己的努力和周旋,最終買到了40多件瓷器珍品。這批標志著西方最偉大的私人收藏誕生的藝術瑰寶,最終分三次運出,成功抵達倫敦。然而,這僅僅是滿清王朝崩塌后無數流散到市面上的清宮舊藏珍寶之一小部分。首戰告捷后,大維德爵士在1929年回到倫敦,旋即又重回中國,在1930-1931年之間,他在協助清宮清點、組織和舉辦各種皇家珍寶藝術展覽的同時,通過各個渠道,搜集了包括近1700件陶瓷和一卷清宮御制古玩圖的巨大皇宮珍藏。這成為了兩個故宮博物館以外的最大、最全面的單體收藏。

清康熙 郎窯紅釉小缸
舉辦中國藝術大展
應清宮管理局方面的邀請,大維德爵士在1932年又回到了北京,開始了著手籌備中國藝術大展的工作。他邀請了當時西方最著名的中國陶瓷學者和著名收藏家——來自大英博物館的何卜生(R.L.Hobson)、收藏大家尤莫夫泊洛斯(GeorgeEumorfopoulos)和拉斐爾(Oscar Raphael)組成了四人的大展組委會,在英國皇家學院的贊助下,開始安排、迎接和設計來自北京及其他國家的參展品。在克服了無數難以想象的困難后,大維德爵士的展覽計劃終于得到了各個國家領導和各部門部長、各國大使、藝術贊助者以及歐洲、亞洲和美洲的各大博物館、收藏家和重要學者們的熱情支持。他甚至說服了英格蘭海軍出動巡洋艦來保護和運輸來自北京的清宮珍寶。
1935年11月,一個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中國古代藝術珍品大展,在倫敦的伯靈頓大廈開幕。這個里程碑式的豪華大展,陣容空前,精品薈萃,無論在商業還是教育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功,被稱之為“偉大的展覽”。

明成化 青花纏枝百合花宮碗
系數捐贈大英博物館
隨后,大維德爵士做出了他人生一個偉大的決定——向倫敦大學捐贈他的圖書館與全部藏品。通過商談,倫敦大學選定了布魯姆斯博瑞(Bloomsbury)的喬頓廣場(GordonSquare)53號的一處樓房作為這些捐贈品暫時的存放處,取名“大維德中國藝術基金會。于1952年6月10日正式開放,在此后到2007年的55年之間,這棟小樓成為無數學者和來自世界各地的瓷器熱愛者的倫敦朝圣之所。因為無法解決的財政困難,基金會迫不得已在2007年12月31日宣布關閉。經過多方周折,倫敦大英博物館得以接手這批曠世珍藏,并從2009年開始在新建的展廳中永久性展出,這也使得大維德爵士所藏中國陶瓷被世人知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