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著名收藏家郭慶祥等嘉賓做客央視財經頻道由王小丫主持的《藝術品市場熱點對話》欄目,針對藝術品收藏和藝術品市場相關話題進行了精彩對話。國內各大媒體都予以了廣泛的關注和贊揚,作為一位長期關注藝術品市場的愛好者,對其中的一些觀點我持有保留意見,也愿意在此與廣大讀者以及郭先生交流。
在與前國家畫院院長龍瑞對話中,談到了齊白石的繪畫,郭慶祥先生可能不屑于齊白石"加錢添桃"養家糊口,缺乏嚴肅性的藝術創作態度。而我認為這行為本身恰恰符合了齊白石的個人品素和處世情趣,再說那個時代的職業畫家哪個不為的是"養家糊口"?中國繪畫藝術特色之所以區別于西方,就是在作品中無處不在的個人情懷釋放。齊白石是來自于民間的畫家,他渾身帶著樸素、平易和世俗的情結,一生不追求所謂的大題材、大尺幅作品,畫的都是老百姓身邊常見的花鳥魚蟲、瓜木果蔬或山水人物,其作畫的過程也是"玩"心情的過程。作為一個畫家在作品中賦以自己真實的情趣和感受,還有什么比這更可貴的呢?更何況老人獨特的繪畫風格又影響了至今的幾代后學者。當然,老人在世時就說:"學我者生,似我者死",已經為學畫者敲響了警鐘,但幾乎沒有后人能真正領會其中含意!
當然,節目中也有很多值得肯定的地方。例如郭慶祥以其親身經歷爆料了xx畫家"創作"的流水作業現象。稱"這已經不是藝術創造,而是商品化的生產", 我非常贊同郭慶祥的觀點,除了這位xx,這種現象在當前美術創作中也不是個別現象。藝術創作不是技術技巧的反復呈現,也不是對文學故事或傳說情節翻來覆去的描繪,以及對畫中人物的形象定型和機械組合。把這位流行于京津的人物畫家定位一般的"插圖畫家",我認為更合適。"這些大同小異、毫無藝術個性的商品畫,頂多只值數百元,但事實上卻動輒幾十萬元、上百萬元一幅。這既有辱藝術,也是對收藏家的不公平,傷了收藏家的心"。--郭慶祥是以一種鄙夷的口氣談這件事情,反映了現在有一批高端藏家通過在市場上的磨練,已經逐步成熟,并能對某些現象獨立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觀點。對一些缺乏藝術創造和藝術真情的美術作品的批評,實際上也在鞭策當前一些畫家在創作中對藝術創新本身應有的追求精神。
在藝術品市場一片紅火的今天,央視播放此類文化產業的高端對話,能真實反映當下藝術創作及其收藏市場的現狀,有助于普通大眾對這個行業的深入了解、解開一些對藝術市場的心存疑問,以及規避一些投資風險,作出自己的判斷,對正確引導藝術市場的健康發展具有積極的意義。我們既希望這幾期節目是一桶油,點燃藝術愛好者的激情,更希望它是一盆涼水,為其中迷失方向的藏家們清醒一下頭腦。大浪淘沙,只有擦亮自己的眼睛,才能沙里淘金,成為最終的勝利者。文/奚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