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眼是藏市普遍存在的現象,可以說,凡是投資古玩的人,不論道業深淺,幾乎都有過打眼經歷。打眼是有層次的,根據不同情況,可分低、中、高三級。
低層次級別。在這個層次上打眼的人,一般都是那些初入藏市者。其實,藏市新手沒有經驗,相關知識也少,他們打眼可謂是正常現象。譬如,常見的那種叫賣假古董的騙局:一個人拿一個假古董出來,在街頭四處兜售。當然,人是不會輕易上這個當的,于是騙局開始———“托”出現了。“托”在看過假貨后,會以權威的口吻說這是真的,特別想買。然而“托”一摸口袋,發現錢帶少了,立馬就露出過了這村沒那店的無限懊悔神態,懇求貨主便宜一點。接下來,兩人激烈討價還價,吸引旁邊看熱鬧的人上鉤。結果,往往就有人上當受騙買了這個假古董。而這個上當受騙的人,很可能就是一個藏市新手。新手低層次的打眼可以理解:凡事開頭難,誰都有“交學費”的時候。
中層次級別。不同于低層次級別的新手,在中層次級別命犯打眼的人,都是些在藏市有過相當歷練、已經具備了較為豐富經驗的人。這些人,自然不會被路邊叫賣的小販和“托”所欺騙,可因為他們的“對手”比一般小販要高明得多,故而一不留神照樣受騙。有位藏家撰文敘述的一段親身經歷就是例證。這位藏家到古玩市場轉悠,突然被一個鼻煙壺所吸引。鼻煙壺小巧玲瓏,看成色極像是康熙年間的東西。藏家不動聲色,問:“多少錢?”昏昏欲睡的攤主慢慢睜開眼睛,說: “給個價吧。”藏家拿煙壺仔細觀察,認定這確實是一件康熙朝古董,黑市價格至少值幾十萬。藏家想,真正能識古董的人鳳毛麟角,先試探一下攤主再說,指不定能撿個漏呢。于是故作漫不經心地說:“這個壺頂多值100塊錢。”“啥,100塊錢?你真是外行!這是我500塊拿來的,你想要,1000塊,不行拉倒!”攤主開了價,藏家很興奮:大“漏”在眼前,攤主果真是外行,趕緊說:“我身上只有800塊錢,不行我就走。”言畢,裝作轉身欲走的樣子,卻驀然看見身旁站著一個人,正睜大眼睛貪婪地望著這只鼻煙壺。藏家一驚,暗道:“不好,又來了一個識貨的!僵持下去可能漁翁得利。”遂不再還價,付千元拿貨走人。可是,當他回到家中再看時,卻發現鼻煙壺已經癟了許多,上面還有指頭印———原來,這東西乃泥巴捏的,是假貨。這件事讓藏家很郁悶:自以為是行家了,一不留神還是打眼上當。
高層次級別。能在這個層次打眼,必定是文物專家級別的人物。專家打眼問題一般不是出在技術上,而是心態出了毛病。這也有典型事例:上世紀末,一位著名文物專家到北京潘家園古玩市場閑逛時,在一個小攤上發現了一些彩繪陶俑。他將這些外表斑駁古舊的陶俑仔細端詳,感覺很像是北魏時期的作品。這位專家突然想起了近期報上登載的河南北魏古墓被盜的消息,不由心生聯想,懷疑這些陶俑就是古墓被盜文物。這時,攤主告訴專家,陶俑是河南某處出土的,地攤上的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多數還在老家藏著呢。專家聽了,責任感油然而生,為了避免珍貴文物的流失,便不惜高價買下了這些陶俑,并要求攤主將老家存放的陶俑全部運送北京。接著,專家將情況上報,有關部門立刻派頂尖專家會審。專家們經過鑒定后一致認為,這些陶俑確實是產于北魏的文物,應當撥專款對其進行搶救性收購。于是,上百萬收購資金撥了下來,大量陶俑被收購。然而令人費解的是,不論收購了多少件,潘家園古玩市場上的“北魏陶俑”總是層出不窮。終于,此事引起了懷疑,警方進行了調查。結果發現,這些所謂的“北魏陶俑”,不過是河南幾個農民新近燒制的仿古工藝品。這個故事中,這么多專家被假貨所迷惑,問題顯然就是出在心態上:一開始,他們就先入為主地把贗品當成“古董”了。
打眼幾乎是所有投資古玩者的“必經之路”。打眼很正常,也不可避免,關鍵在于要從形形色色的打眼故事中汲取教訓,為以后少打眼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