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窯變釉錐把瓶
錐把瓶,清康熙朝始創(chuàng),流行于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官窯器專供皇帝賞玩,由皇帝親自審定制作,后期有民窯仿品。錐把瓶,形若錐把的一種瓶式,造型為小口,長頸上細下粗,溜肩,鼓腹,淺圈足。

爐鈞釉錐把瓶
清代錐把瓶品種單色釉居多,有青花、粉彩、五彩、茶葉末釉、青花釉里紅、釉里紅、綠哥釉、祭紅釉、祭藍釉、窯變釉、醬釉、紅釉、孔雀綠釉、胭脂粉釉、爐鈞釉、白釉、黃釉等,還有描金、暗刻花等工藝。
孔雀綠釉是一種以銅為著色劑的低溫釉,因呈色似孔雀尾羽而得名,始見于宋代磁州窯,元代景德鎮(zhèn)亦開始生產(chǎn)。孔雀綠釉的燒造過程較為復雜,需先在1300攝氏度高溫下燒制澀胎,然后施孔雀綠釉,再二次入窯低溫烘燒而成。康熙時期,孔雀綠釉的燒制工藝日臻成熟,器形也漸趨多樣,多為祭器和陳設(shè)用瓷,是陶瓷史中一個重要瓷器品種。

祭藍釉錐把瓶
值得一提的是與清代錐把瓶相似的有清代康熙油錘瓶、膽式瓶,在收藏時應該注意把握和辨別,當然,油錘瓶和膽式瓶的收藏價值也不菲。油錘瓶器形與錐把瓶或膽式瓶相近,其不同之處為頸部比二者更細長,且上下粗細基本一致。腹部呈圓形。僅流行于清代康熙朝。油錘瓶,形狀特征大多小口,細長頸。油錘瓶是瓶的一種式樣。器形大多小口,細長頸,圓腹,圈足,形似榨油作坊用的油錘。清代康熙景德鎮(zhèn)窯創(chuàng)制,油錘瓶品種以青花和顏色釉多見。膽式瓶是瓶的一種式樣。直口,長頸,削肩,腹下部豐滿,器形似膽,故名。宋代哥窯、鈞窯燒造此式,清代景德鎮(zhèn)窯多見,大多為單色釉。南宋龍泉窯創(chuàng)制,元、明景德鎮(zhèn)窯多見,并有四方、六方、八方、上圓下方及扁腹等式。膽式瓶品種有青花、五彩、白釉、黃釉等。
(摘自:新浪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