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鑒定,不外乎看器型、辯胎釉、論紋飾,了解歷史情況、文化背景等,但對于初學(xué)者來說,單一個器型就夠復(fù)雜了,如《中國陶瓷》中所列典型器型就極多;而胎又涉及眾多窯口,即使同一窯口不同年代其胎土也不盡相同。就拿本人來說,初學(xué)時常常云里霧里的,老師講的越多,聽的越糊涂,回家書本翻的越多,腦子越空白,心中十分著急卻不知從何著手。
一到地攤市場,真真假假,連拿起來的勇氣都沒有,不知看什么好。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摸索,我覺得對于一個初學(xué)者來說,故然要學(xué)看器型、辯胎釉、論紋飾,但更重要的是迅速找準突破口。這樣,才有感覺,才能由淺入深捉到一些真品,真品捉到了(哪怕捉到一只),就大大提高了自己的興趣,增強了自己的自信心。那么其突破口是什么呢?我的體會是不妨從底足著手。
小小底足好似人的內(nèi)臟,抓住“五臟六腑”,綜合分析,較易找到感覺,避開假貨,捉到真品。
例如底足中的“乳突”、“旋痕”(包括田螺紋及切削紋)、“跳刀痕”、“棕眼”、“火石紅”(窯紅)、“墊燒痕”、“湖米底”、“敲底”、“沾窯砂”等都是古瓷所留下的明顯的年代痕跡。
“乳突”為底足中心隆起如乳房只突起。元代“乳突”明顯,明早期“乳突”也較大,洪武中期漸小,永樂、宣德有細小“乳突”,雖然成化弘治、正德“乳突”較少見,但到嘉靖萬歷時又出現(xiàn)“乳突‘,一直到崇禎才沒了“乳突”,這就是說“乳突”是明及明之前古瓷特征之一。
“旋痕”包括“跳刀痕”,在明末清初較為明顯;而明初時底足外壁往往有重刀斜削痕;宋時底足內(nèi)壁也有旋轉(zhuǎn)半圈的刀削痕,致使中間隆起一脊梁。而在明正德時底足處往往有放射狀的田螺紋。“棕眼”(針鼻孔),康熙時底釉處往往出現(xiàn)大小不一的“棕眼”,疏密不均,但無論大小都從“棕眼”中清晰地看到胎體,而光緒民國及現(xiàn)在仿康熙的作品,“棕眼”大而淺,一般從“棕眼”里看不到胎體。
“火石紅”(窯紅),明前由于胎土中含鐵量高,加溫時露胎處氧化成磚紅,甚至羊肝色。明時已較淡,但明宣德時還常見火石紅斑。直到清早期仍可見到火石紅。
“湖米底”,明與明前砂底大盤,由于胎中含鐵量高,燒后高溫下要通風(fēng)冷卻,吹風(fēng)的砂底處氧化成米飯燒焦似的片片的痕跡。
“敲底”,道光時鈞紅,由于釉肥厚,流到底足處燒后與所墊物粘連一起,為使其分開。只好人工敲開,造成底足如狗咬一般,但盡管如此,由于年代較長,所敲處,胎色變深,且手感平滑。
“沾窯砂”,由于過去特定的燒窯工藝,往往盤碗底足就沾有較粗的窯砂,如磁州窯碗底足就沾有較粗的窯砂,明清時不少盤碗等瓷器足內(nèi)也沾有窯砂。
上述各項古瓷底足的特點,都是判別古瓷還是新仿瓷器的重要依據(jù)之一。當(dāng)然隨著新仿者水平的不斷提高,新仿瓷器也能仿制刀痕,火石紅等,但如仔細辨別還是能有所區(qū)分。如新仿火石紅有的鐵紅染料涂上去的的,認真鑒別便可知真?zhèn)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