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澳Ⅰ號”此次考古,估計會吸引不少藏家的眼球。其實,對“海撈瓷”的關注從2005年清代古沉船“碗礁一號”的發現就開始了。
當年,“碗礁一號”部分古瓷出水,震驚了文物、考古界,同時,也吸引了海底古瓷器收藏者的目光,并極大地刺激了文物市場的神經——2005年年底,一批在海底沉睡了數百年的海撈瓷首次登陸拍賣場。盡管這些瓶瓶罐罐算不上官窯名品,但在中國嘉德四季拍賣會上200多件拍品總成交額高達2727萬元、成交率為92.05%,而拍前的預估價僅為100萬元。次年5月,北京某拍賣公司拍出的一只明洪武釉里紅蓮口魚藻大盤“海撈瓷”價格為792萬元。瓷器市場頓時刮起了一股“海撈瓷”之風。
“海撈瓷”逐漸受到藏友關注,迅速在圈內引起收藏者共鳴。甚至有部分瓷器藏友專門趕往福建、廣東沿海,希望能得到一件“海撈瓷”。同樣,國內不少市場上充斥著大量的“海撈瓷”,這些“海貨”真假難辨,雖然故事講得曲折動人,但估計多數不會是真的。
不久前,故宮博物院瓷器專家葉佩蘭老師曾給筆者講了個故事:南方有位企業家收藏“海撈瓷”,自己在溶洞里放了上千件的瓷器,請她去鑒定一下。葉老師一看,瓷器上面都長滿了小蛤蜊皮,看著身上都起雞皮疙瘩,但瓷器根本就不對,而藏家還根據上面生長的海生物,堅信自己收藏的就是“海撈瓷”……
撈到沉船文物的漁民只是極少數,“海撈瓷”流入市場的數量也是很有限的。哪來這么多“海撈瓷”啊,有行家曾對杭州市面上的“海撈瓷”進行鑒定,發現其中95%是贗品。有人就曾用80元的價格買下一件標價6500多元的“海撈瓷”。可見,在“海撈”神話的背后,更多的是個別利欲熏心的人利用藏家的狂熱制造的贗品。
對“海撈瓷”的鑒別,應以瓷器本身的相關要素為基本著眼點,千萬不要被繪聲繪色的打撈故事和流傳來源所迷惑,更不要被瓷器表面有海洋附著物的假象所迷惑,以免陷入騙局。(記者 張向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