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在市場上見到的大量瓷器、陶器都以出土自居,甚至有的瓷器、陶器包括銅器、石刻在內,幾乎讓土覆蓋得連本來面目都分不出來了。可是,一件出土文物無論瓷器、玉器還是銅器包括石刻,滿面被泥裹著的現象少之又少,尤其是在北方地區,氣候非常干燥,在土里面雖有土蝕、水蝕的現象,但是它不可能像個泥蛋一樣包著,這是不現實的。








南方瓷器和北方瓷器的出土痕跡也是不同的,南方出土瓷器水漬非常嚴重,北方出土瓷器土痕要多于水漬,而且堿性土質對釉面的腐蝕程度較大,有時候釉面甚至被土蝕得沒有光澤了。土蝕痕跡最根本的一點就是,出土文物的土一定要結實,要有貼骨的感覺。就是說泥土和瓷胎、瓷釉貼合得非常緊密。因為任何一件東西埋在地下只要經過幾十年以上,沒有干擾處于一種全封閉的狀態,隨著地下水位的升降、時間的沉積,土壤一定是結實的。如果我們看到瓷器上裹著的土肉眼看上去呈顆粒狀,那么這件瓷器是贗品的可能性就比較大。
不過,鑒定出土痕跡不是僅僅去尋找土,而是要找到土蝕、水蝕的痕跡,不是說土刷干凈就沒有出土痕跡了。我們不要以土來辨別東西的真偽,而是根據埋在地下土蝕出現的現象來辨別真偽。有的器物土蝕的位置不對,痕跡不符合基本的瓷器在地下埋藏的原理,比如說,一個罐子的肩部有土蝕的痕跡,而其下部都沒有任何土蝕的痕跡,那它侵蝕的部位就非常值得懷疑。










其實,這些鑒定方法就是一個生活規律的總結,只不過有時候被人們忽視。如果我們把這些方面重視起來,對鑒定就會有一定的幫助。還有一點就是土壤里面埋藏過的東西都會有土香味,注意這里是土香味不是土味。但是如何確認土香味呢?一件東西埋藏在地下長時間沒有人為干擾,隨著地下水位的升降,土壤得到了局部的凈化,這種土我們稱之為凈土,聞上去有一股撲鼻的土香味;而現在作假的土味,離不開能夠附著到瓷器上造成土蝕現象的化學物質,聞上去的感覺就會很臟,這兩種感覺是完全不一樣的。
(編輯:木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