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專家:國內有很多古陶瓷鑒定方面有水平的專家。作為專家們,在享有崇高社會地位的同時,也應該肩負起相應的社會責任。


一是,盡可能地推廣和普及古陶瓷鑒賞知識。比如在鑒定時,不光是對不對、到不到代的問題,而是對的話對在哪里?這個時期的風格特點是什么?造型、圖案背后又蘊藏著什么樣的文化屬性?不對的話又是不對在哪里?
二是,要有擔當精神。見到真東西,要敢于確認,敢于講真話、實話,不要盲目否定。對于稀有的真品,如果專家都不敢認,不敢去研究,那會是怎樣一個結果呢?如今一些鑒定專家,沒有機會上手足夠多的真品、精品,也沒有海量的瓷片作為根基。與此同時,知識沒有更換,經驗往往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是師傅們從民國時一代代傳下來的。改革開放30年間,出土流失了1600萬件以上的陶瓷,很多專家卻沒有看到過。于是,因為“少見”,往往“多怪”了。
三是,切忌按圖索驥,一葉障目,在否定一個器物時,要有充分的依據,一定要慎之又慎。差若毫厘,謬以千里。畢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專家所掌握的知識也往往是見長于某一些窯口或時期,盲點總是客觀存在的。沒見過,就是沒見過,就是需要研究,決不能簡單化處理,盲目否定。“從未見到過”或“沒有出土過”都不能成為否定的充分依據。論莫定于有證。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如果斷定是仿品,就必須知道大概是在哪里仿的,是怎么仿的。如果回答不了這些問題,何以斷言?要知道,專家的結論往往決定著這件藏品的命運。如果是真品,就有可能流失海外,甚至損毀,暴殄天物,這對祖宗的文化無疑是一種犯罪。

中國瓷網總經理朱東明與中國陶瓷藝術大師苗長強在神垕古玩城

朱東明總經理在窯址考察時與當地村民交流
關于藏友:根據這些年與全國各地古陶瓷藏友們交流的經驗,除了一些大的收藏家、鑒賞家之外,我把國內普通藏友分為三類:
第一類,是經過多年的學習和實踐,具有一定理論功底和鑒賞能力的。這些藏友都有自己固定的交流圈子,有一定的眼力,一般不容易上當,也不迷信專家和書本,但這類藏友也容易成為高仿品的目標。應注意,不聽故事,只看實物。遇到有爭議的器物,該堅持的要堅持,有時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里。
第二類,是有一定社會地位或有一定經濟基礎,喜好傳統文化的。這些藏友多有懂行的人,甚至專家為其掌眼。盡管如此,由于多追求“高、精、尖”的品種,仍不免成為國寶幫的目標。收藏中,莫偏聽,莫偏信,應注意綜合多方面的意見。要相信并依靠知名資深古董商出身的實戰型專家,作自己的經紀人代理或咨詢,避免走彎路。
第三類,是剛接觸古陶瓷不久,知識懵懵懂懂,經濟基礎也比較薄弱的。不少人懷揣著一夜暴富的夢想,把收藏曲解為單純的淘寶撿漏。這部分藏友人數最多,是一般仿品的最大受害者,也成為造假售假借以滋生的土壤。有些人,偶爾淘到一兩件真品,便盲目自信;更有些人,歷經數年甚至十數年,未得一件真品,卻也不自知。這類藏友應注意,勿走捷徑,扎實的理論知識和殘片研習必不可少。建議大家,在初期不要遍地開花,應有重點,或可專攻一個窄小的門類,做到精、通,而后觸類旁通。
(文摘自/華夏第一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