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撿漏,俗話說就是撿便宜,一件藏品別人沒有發現它的價值,而你發現了,而且可以低價錢買下來,這就是撿漏。撿漏,是收藏愛好者最激動興奮的事情了,古玩本身就是很具有傳奇色彩,能夠給人帶來經濟價值,這也就是很多人付出代價能撿漏的原因,古董古玩永遠有著巨大的市場。
撿漏有收藏樂趣也有發財夢想
第一,說明你成功了,作為一名收藏家,收藏一定要有經濟實力,沒有這首要條件是萬萬不能玩,還需要你自己的眼光和你的經驗,機緣也是很重要,即使你花了一個億也只是交了學費,如果你撿漏,說明你具備這些條件也就是厚實的經濟實力,獨特的眼光與水平,運氣。作為一個收藏家,一輩子能有兩次大漏,已經是非常的幸運了。
第二,你挽救了文物,一件文物,別人沒有發現它的價值,就不會重視它,可能文物會被你毀掉,你慧眼識英雄,把青蛙變成王子,藏家的價值與意義也是最終體現出來,冥冥之中存在這某種天意,機遇和緣分往往屬于那些最癡迷的收藏家。
下面不妨看看幾則撿漏的故事
故事一:
民國時北京一位收藏家到鄉下去拜訪朋友,看見村口一個婦女在用皂角水洗頭,盛皂角水的杯子像是明代的官窯瓷器,便站在那里發愣。
洗頭的婦女忽然發現一個陌生男人站在對面,心里感到別扭,沒好氣地說,“看什么?”
“我看這個杯子。”收藏家老實地回答。
“一個杯子有什么好看?”其實她心里想說的是你一輩子沒見過女人嗎。
收藏家問,“這個杯子能賣給我嗎?”
婦女總認為那個男人在色迷迷地看她,只想快點打發他走。于是開了個天價:“一塊大洋,要不你快走。”
男人掏出一塊大洋,拿著杯子馬上走了。
女人很高興,按今天的說法是精神物質雙豐收,既不用擔心那位男人的性騷擾,又有一塊大洋的收入,何樂而不為?她至死也不會知道,她被人撿了漏。
那只杯子七轉八轉,最后賣了一萬大洋。
故事二:也是在解放前的北京。一個老太婆賣酸梅湯,盛湯的是一個明代的大海碗。老太婆當然不知道。
一個路過的古董商看到了,他想,如果直接向老太婆買碗,會引起她的警惕,即使花高價交易也不一定做得成。
正好此時有一支送葬的隊伍經過。古董商靈機一動,他先走進送葬的隊伍,然后又從隊伍中擠出來。對老太婆說,大家渴著哩,你這碗湯全賣給我多少錢。雙方說好了價,古董商問,這碗咋辦?老太婆說,你們喝完了再送回來。古董商說,喝完了再回來,我就趕不上隊伍了,能不能這樣,這碗算個價,我給錢,你再買個大新碗。老太婆嘀咕道,現在買個新碗好貴啊。古董商給了老太婆夠買兩個新碗的錢,生意成交了。
這只五彩大海碗是大明嘉靖年制的官窯瓷器,后來賣了多少錢,不知道。但與它同時期的一件五彩大罐,2000年的拍賣成交價是4400多萬元。
撿漏,即是收藏家一生中最大的追求,就是享受,也是收藏家中一生中最大的敵人,也是需要克服的頑疾。撿漏,并不是每一個收藏家都能碰到運氣,因此如何對待撿漏,如何克服撿漏的心里對自己造成障礙,是一個收藏家成熟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