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忌好高騖遠
記者:我注意到您有一個觀點非常有意思,您說“日用瓷器價值未必低于藝術瓷”,這個問題實際上被很多收藏者忽視了。
譚偉彬:說這個話,主要是當時我們在辦一個德化瓷的茶具精品展。這些茶具,質地清白,采用很珍稀的原料,不可再生,手工拉坯,制作精美,非常漂亮,并不比工藝陶瓷的價值低,這一點在實踐中,也為很多藏家所認可。
記者:就是說,日用瓷的收藏價值也值得重視?
譚偉彬:在工藝美術這個行業里,有著各種檔次、品位、等級,很多人可能沒有想過日用瓷的位置。當年清宮留下的,很多東西都是日用瓷,在拍賣市場上的價格并不低于今天的國大師。當然這里面還有歷史價值、材料價值等因素,比如當代的“毛瓷”,就是日用瓷,但它在制作上特別選用了最好的原料,制作也集中了景德鎮最好的人才,具有了珍稀性,也就具備了收藏的價值。
收藏的屬性,一個是珍稀,一個是精品,具備了好的材料,好的做工,具有了不可再生的屬性,也就具有了收藏的價值。對此,至少廣東這邊的藏家在收藏實踐中已經體驗到了。他們在精品的碗、盤等日用瓷中找到了藝術的品位。這些日用瓷好,少,而且很精,從質量、質地等方面,都非常好。
德化瓷手拉坯茶具
記者:說起當代陶瓷的收藏,其實好多人都知道一點,那就是收藏大師作品,那對于收藏者來說,應該從收藏大師起步嗎?
譚偉彬:我覺得對于新入行者來說,不要一步到位。
對當代陶瓷的初級收藏者來說,更重要的是三點:多看、多走、多聽。
多看,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多看權威機構舉辦的展覽,多比較實物,從而最終領悟出來,這些瓷器好在哪里;另一個方面是看書,把各個種類,包括歷史進行對照。相比較而言,看實物更重要一些。
多走,就是要到產地去,看一看,了解一下當地陶瓷的實際狀況是怎樣的,只有走到那里,你才能真正明白你要收藏的陶瓷到底是什么。
多聽,就是在自己還沒有經驗的時候,多聽有經驗的行業專家的講解,積累經驗。
比方說,你要買一件大師的作品,那你就要多聽、多走、多問,了解這個大師的成長經歷,從而判斷大師作品是否有升值的潛力。對于一件作品,如果你有把握看到潛力,未來的收益自然非常可觀。
記者:在一般初入行的收藏者看來,買大師總是對的。
譚偉彬:剛入行不一定要買大師的,千萬不要以為,是大師,作品就一定好,大師的作品不一定都是精品,何況大師稱號也不一定能代表水平,要收藏,就必須看作品,要了解材質、做工,要結合作者的情況分析。我有一句話提醒大家,當代陶瓷收藏切忌好高騖遠。
幾百塊錢夠了
記者:我不知道,一個初入行的人,買當代陶瓷,從多少錢起步就夠了?
譚偉彬:我覺得幾百塊錢夠了。
記者:幾百塊錢就夠了嗎?
譚偉彬:剛入行的收藏者買東西不在乎大小,價格多高,而要適合自己,只要自己喜歡,手工不錯,有藝術性,可以玩就行,像壺之類的茶具、碗等等,幾百塊錢到幾千塊錢,可以買到很好的東西。
記者:有沒有一些秘訣,或者好的收藏方法告訴我們的收藏者?
譚偉彬:很多收藏者會考慮到升值的問題,我覺得最好的辦法,還是找有經驗的人當向導,這樣才能少走彎路。
記者:那行家會怎么買東西呢?
譚偉彬:行家會考慮一些比較重要的東西,比方說,原料的珍稀性。德化有一種高白瓷,叫做愛德華玉白瓷,現在據說只剩下一噸多了,這種原料的價格是50萬元一噸。如果你買這樣原料做成的東西,其不可再生性就決定了未來的升值。
再有,就是在材質的基礎上,追求與此相適應的好的紋飾和款式。一般來說,行家特別關注的作品有兩種,一種是德高望重大師的作品,這些作品隨著時間推移會體現出很明顯的價值提升。比方說,醴陵某位大師的作品,4年前,作品也就5000到6000元的樣子,4年后的保守價格也在3萬元到5萬元。
再有一點,就是關注嶄露頭角的中青年大師。這些大師,他們的思維建立在前人的基礎上,比前輩站得更高,同時年齡的優勢使得他們處于創作的黃金時期,作品水平值得高看。由于這些中青年大師作品尚在市場成長階段,因此價格不高,很適合工薪階層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