弊病之一:三五天的收藏家?
現在,一幅所謂的天價油畫被拍下,沒幾個月又被以更高的天價拍出,這樣的轉手游戲,顯然已經被當下不少藏家玩得很熟練了。這也難怪世界著名藏家、80歲的張宗憲老先生要感嘆,現在較多的是“三五天的收藏家”。
收藏者馬未都肯定不是這類藏家,他幾十年收來的寶貝,都藏在他自己的觀復博物館里供人賞玩,但他顯然也對收藏界正盛行的那些“三五天的買賣”痛心疾首。關于收藏,馬未都有個概念——“在庫”和“在途”,前者指的是藏而不賣,后者就是處于交易狀態。“西方人的‘在庫’概念占90%,‘在途’的只有10%。而我們呢,99%的人都‘在途’,沒有人‘在庫’!”
在馬未都眼里,根本原因是,真正從內心熱愛藝術的藏家并不多。藝術正在成為一件買賣,當收藏變成了投資的代名詞的時候,各種卑鄙行徑的出現也就不可避免了。
弊病之二:官職越大眼力越好?
臺灣著名藏家洪三雄盡管眼力非凡,但他也上過當,收過贗品,而且是上一位名家的當,這讓他到現在還耿耿于懷。“官越大,學問就越大?肯定不是這么回事!在收藏方面,沒有尊卑,只有對錯,你必須相信自己的眼睛。”洪三雄說。
然而當今的收藏鑒定界,對“官越大,知名度越高,眼力就越好”的迷信依然盛行得很。一位資深藏家告訴記者,按照規律,鑒定家一般超過55歲,其眼力對鑒別瓷器的真偽已經力不從心了。但是現在還很活躍的許多鑒定家很多都是年逾古稀的所謂“資深”鑒定家,“他們大多擁有職務,而且富有經驗,于是即便眼力不行了,還是被推到鑒定的最前沿,對真偽發表自己的看法。鑒定界有個不太好的規矩,老一輩鑒定家如果還健在,他的弟子就不能對其鑒定結果提出質疑,這直接導致了以假為真,市場混亂”。
弊病之三:一些藏家避談真偽問題
藏品的真偽在私人藏家那里是個至關重要的問題,自然被廣泛討論,但是到了公共藏家那里,一切都變得有些羞澀起來,以至于給了許多贗品以棲息之地,這讓85歲高齡的當代書畫大師陳佩秋痛心疾首。
“博物館藏品的真偽一定要談,絕對不能含糊!”陳老對記者說。受了著名書畫鑒定大師謝稚柳的影響,陳老在近幾十年也投身書畫鑒定。在一次探訪中,她就親眼見到,某一知名博物館的一批新收的藏品,有一些是贗品。“不能認為博物館藝術館的東西都是真的,如果真偽問題說不出來,那就是一種不負責任!”然而至今,這個問題還很含糊。
不過真的要說真偽是需要勇氣的。陳老回憶了她曾鑒定出三幅名畫為假,結果反倒鬧得不愉快的往事,不過這絲毫沒有影響老人家說真話的決心。(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