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本報記者 柳森
●嘉賓:胡志祥(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教授)
●對于新天價的出現,作為一種個人行為,其本身無可厚非。從未來的趨勢看,中國藝術品的標的在市場價值上也還有很大的空間和潛力。但問題是,我們目前究竟該用這些錢來買什么、怎么買。
柳森:上周,在倫敦遠郊一處名不見經傳的拍賣行,一件乾隆琺瑯彩“吉慶有余”轉心瓶最終以5160萬英鎊成交 (含傭金,折合人民幣約5.5億元)。此次拍賣出人意料地刷新了今年6月由黃庭堅書法 《砥柱銘》創下的紀錄,超過估價40倍,成為當下中國藝術品在全球拍賣場合的最高價格。對于這個5.5億人民幣的新天價,您怎么看?
胡志祥:我個人并不訝異。因為用歷史的眼光來看, 5.5億這個價格的誕生并非 “橫空出世”。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它也是我國藝術品市場走到現在的必然 “產物”。
1993年6月13日,是朵云軒的“第一錘”驚醒了當時的國人:原來中國的文物和藝術品可以那么值錢。從那以后,曾經與寂寞為伴的文物和藝術工作者開始忙碌于臺前幕后。 17年后的今天,文物學幾成 “顯學”,很多平民百姓開始關注收藏以及這個領域的走向。在此背后,是這個市場的從無到有、從蹣跚學步到邯鄲學步,但這個在迂回曲折中不斷前行的過程本身是符合客觀規律的。
周顧環宇,由于經濟的崛起,迅速成長起來的一批先富群體必然會關注文物和藝術品。而當這些藝術品具有了投資價值時,就會引起更多人的關注。也正是在這種潮流的推波助瀾下, 2003年后,我國藝術品市場曾出現過一波井噴行情,一些藝術品的價格被推到了 “千萬級”。 2005年7月,在倫敦佳士得的 “中國瓷器及藝術品”拍賣中,一款名叫 “鬼谷下山”的元青花人物故事罐以1400萬英鎊的價格成交,折合人民幣2.3億多元,拍出了當時中國瓷器的最高價格?,F在回過頭來看,這可以說是標志了中國藝術品拍賣 “億元時代”的開始。而在今年中國香港蘇富比秋拍中,著名收藏家張永珍以2.5266億港元拍下乾隆淺黃地洋彩錦上添花“萬壽連延”圖長頸葫蘆瓶,又創下了當時中國瓷器拍賣的新紀錄。
柳森:一個個天價紀錄的誕生,是否意味著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的空前繁榮?潛在的愛國情愫本無可指責,但令人擔心的是,一旦偏離藝術品價值本身的 “非理性”競購成風,這對整個市場的成長未必是好事。
胡志祥:藝術品投資的理性和非理性不易辨明。首先,這當然跟收藏品本身特有的奢侈品屬性有關。而藝術品投資,從來就是一個由少數尖端人士來決定的 “買方市場”。其次,作為一種收藏投資行為,除了物有所值之外,還有太多復雜的情結或訴求交織其中。
眾所周知,韓國高麗青瓷的制造技藝有相當一部分來源于對古代中國瓷器的學習與借鑒。但后來在韓國經濟崛起的那段時期,韓國的一些收藏家包括企業家一度把高麗青瓷的價格推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如果說,當時中國古代瓷器的最高價格水平是在2000多萬的話,高麗青瓷的價格大致已經達到了4000萬的水平。但我們不能因此就說人家“不理性”。對本國藝術品的認同與熱愛,是一種普遍的、應該得到尊重的民族自豪感的表現。
又如,如今為國人所熟知的梵高經典畫作 《向日葵》,就由日本的安田海上火災保險公司用4000多萬美元收購。從比較直觀的層面看,這個行為背后,有為企業形象和品牌影響力 “打廣告”的嫌疑。然而,如果對日本國情比較了解的話,就會發現,在當時的日本,收集西方印象派的繪畫作品,幾乎是一種風氣。因為,當年日本開眼看世界時,令其民眾、藝術創作者感觸最深的恐怕就是舉世矚目的西方印象派的畫風和作品。于是,一旦他們有了經濟實力,一種既有的情結就會被喚醒。同理,這些年來,我國一些人士不惜重金將一些國寶級藏品收回國內。相信經過一段時間的經驗積累與市場檢驗,中國藝術品收藏和投資群體也會逐漸回歸理性。
柳森:對于當下這個新天價的出爐,也有人擔心,它會不會盲目推高了同類藏品的價格?;蛘撸兿嗟貜慕洕?,給更多海外文物的回歸造成困難和壓力。
胡志祥:這些擔心不無道理。對于這個 “5.5億”新天價的出現,作為一種個人行為,其本身無可厚非。從未來的趨勢看,中國藝術品的標的在市場價值上也還有很大的空間和潛力。但問題是,我們目前究竟該用這些錢來買什么、怎么買。從專業角度來考量的話,乾隆瓷器是否足以成為當下全球藝術品市場新標桿,并在未來一段時期,代表中國藝術品收藏和投資的首選?如果說,乾隆瓷器已經達到了這樣的價格高度,那么其他藝術價值在其之上的藏品,比如元青花、明永宣、清雍正的瓷器的價格,又該如何去定位?這些問題都值得我們冷靜地去思考。
柳森:這背后,似乎存在著一個“矛盾”,或者說 “錯位”?
胡志祥:中國藝術品市場的復興畢竟只有短短十余年。中國真正從經濟上崛起,也是改革開放三十年來的事。雖然我們是一個有著悠久而燦爛文化的文明古國,但恐怕在未來挺長一段時間內,我們都將面對一個財富的迅速增長與文化品位的提升并不同步的矛盾??陀^地說,我們的收藏者主體在文化素養、審美品位上都有待提高。
我也接觸過一些收藏愛好者,他們在創富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由于文化積累等因素,目前他們遇到的主要困難,可能不僅僅是“審美”的問題,還有“審偽”的問題。而這批人在某種程度上就決定了目前中國收藏市場比較主流的審美取向。
在這點上,我們不能對他們有太多苛求,這也不是他們的專長所在。對一些比較短視的投機、哄抬、炒作等行為,我們應當盡量避免,不能放任自流。對于媒體來說,有引導和監督的責任。對于我們這些為人師者來說,有教育和咨詢的責任。而對他們自身而言,則有一個反思的責任。有了錢就亂買一氣,也是對財富的不尊重。從眼前來看,會搞亂國際和中國藝術品市場的秩序。從長遠來看,還會從某種程度上影響我們的國民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