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杭州11月18日專電(記者 張樂)一個清乾隆年間制造的粉彩鏤空瓷瓶近日在倫敦被一名中國收藏家以5160萬英鎊(約合5.5億元人民幣)的天價拍走,刷新了中國藝術品拍賣價格的最高紀錄,同時也讓世界見證了中國民間收藏界巨大的購買力和對藝術收藏的熱情。
在浙江橫店舉行的中國民間收藏文化創新論壇上,專家稱,伴隨著近年來中國藝術品收藏熱潮的興起,中國民間收藏的力量日益崛起,不容小視。
“人們的慣常思維往往重政府收藏,輕民間收藏。事實上,這個觀念是錯誤的。”中國炎黃文化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張希清說,從歷史上看,民間收藏對文物的保護和貢獻甚至遠遠大于政府的收藏。以《富春山居圖》為例,從1350年黃公望完成畫作至今的660年間,前半部分《無用師卷》前400年都是在民間輾轉收藏,到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才被清朝的“內府”收購。而后半卷《剩山圖》直至上個世紀50年代才由政府收藏。同樣在中國享有很高知名度的《清明上河圖》前710年都被民間收藏,只有后面的190年才由政府收藏。
專家表示,近年來,伴隨著文化修養和藝術鑒賞水平的提高,中國的民間收藏蓬勃興起,正確看待民間收藏的價值,并將其與官方的收藏有機結合,并實現優勢互補,對促進中國文物和藝術品收藏領域的發展具有積極作用。
據中國《收藏》雜志統計,中國現有各類收藏協會、收藏品市場逾萬家,各類專題和系列的收藏500多項,3000多萬收藏者熱衷此道。收藏品市場交易額龐大,僅北京文物收藏品市場交易額一年就有15億元人民幣,地下交易更是無法統計;全國每年文物藝術品拍賣成交額大約為18億元人民幣。
中國民間收藏文化創新論壇17日至18日在浙江橫店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數百位專家和收藏界人士出席了論壇,就民間收藏的政策、民辦博物館的市場化道路、國家收藏與民間收藏生態鏈等話題展開了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