囤貨為哪般?
從囤食用油、衛生紙到囤黃金、囤藝術品,可以說囤貨已不是少數人所為,而囤的出發點則在于“越來越貴”的東西似乎越來越多。日前,國家統計局發布了今年最新的CPI數據——上漲5.1%,而“歐美國家的通脹標準是3%”。
在這樣的情況下,如何最大限度地實現自身財富的保值與增值成了很多人最關注的事情。“如果你今天的財富沒有達到10年前的5.5倍,那么就說明你的資產縮水了。”河北經貿大學經濟系教授王峰告訴記者。據統計,在過去10年中,黃金的漲幅為3.5倍,石油的漲幅為2倍左右,“其實都貶值了”,而全國房價平均累計漲幅超過500%,一線城市房產的漲幅則在6到8倍以上。“但是這些都比不過收藏品,古玩、珠寶、玉器和大師畫作等,漲幅都在十幾倍甚至幾十倍以上。可以說文物藝術品是名副其實的‘硬通貨’。”王峰說。
在王峰看來,囤收藏品與囤生活用品的初衷并無太大區別,“都是出于對市場的不確定”。王峰認為,“囤貨”現象從古至今都存在,“如果市場對于某種資源或產品的需求相對穩定,而有人控制了一定數量的該資源,那么,這個人就擁有了超越市場的定價權,也就意味著這個人有機會獲取暴利。這樣的現象就是‘囤貨居奇’。” 他告訴記者,“囤貨”對于一部分人來說是為了趁機“撈一筆”,而對于另一部分人來說,則是因為安全感缺失。
陳春林肯定了王峰的觀點:“眼看著貨幣在手里貶值,其他投資領域的回報率又不夠可觀,最終還是覺得投資玉石市場既保險,賺錢又多,所以我選擇了囤玉料。”
而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囤收藏品的現象并不正常,因為這意味著收藏界的浮躁氣氛更濃了。“‘囤’這個字本身就與投機、投資掛鉤,真正的收藏者不應該與這個字產生聯系。如果一個人大量囤積收藏品,那么說明他的購藏屬性更加偏于投資。這樣的‘藏家’說到底就是‘二道販子’,他們只想通過藏品掙錢。這樣的人多了,對中國收藏事業的發展十分不利。”一位資深媒體人士表示擔憂。
但是也有人提出,囤收藏品并非不可取。馬云超便認為,收藏本身就是一種有選擇性的囤積,若是趁著某種藝術品價位低時多買進一些,不僅減輕了日后的資金壓力,也有利于更加系統、全面地進行收藏。“但是出發點一定要是喜愛,而不能抱著投機的心理。”
囤藏品能穩贏嗎?
囤收藏品就能穩贏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以囤貨大軍最早注意的紅木家具為例,相信很多人還記得2008年紅木市場的崩盤。大量囤貨的結果是這一領域泡沫聚集,經濟危機一來,被囤的紅木砸在了囤貨者手里,“不少人傾家蕩產,到今天都喘不過氣來。”福建仙游一家紅木家具廠的老板林群生回憶道。
林群生本身也是一個紅木家具收藏者,但是他挑選藏品時十分挑剔,也并不囤積收藏品。林群生認為,并非所有的紅木家具都有收藏價值,“凡是紅木都能升值”也是現今收藏界中一大錯誤觀點。“只有同時具備高檔原料、良好工藝和獨特造型的紅木家具才值得出手。不然不僅不能升值,一旦驗明正身,甚至會變得一文不值。”此外,林群生認為,紅木家具轉手非常不容易,“除非有自己的‘圈子’,不然想以理想的價格轉手是個大問題。作為一個商人,我也許會考慮囤貨,但是作為一個收藏者,我決不囤貨。”
除了紅木外,伴隨著兩年前經濟危機一同崩盤的還有普洱茶與當代藝術品,這兩個收藏領域曾經也吸引了不少“海囤族”。有收藏者在博客上抱怨,他在2007年以20萬元囤了一噸普洱茶,到2009年其價值縮水至6萬元左右,至今也沒能再回到價格高點。這位收藏者只能在家“望茶興嘆”。
“跟股市一樣,莊家賺夠了錢就撤,到時候跟風囤貨的收藏者不僅不一定能賺錢,想全身而退也沒有那么容易。”王峰提醒普通收藏者,囤收藏品固然有一定的升值空間,但很多藏品背后都有“推手”,高昂的價格是各類游資共同炒作的結果,其中大多數是企業行為,普通收藏者若盲目跟風將面臨極大的風險。
有業內人士則表示,無論對待什么藏品都應該冷靜,最好是從“收藏”的角度出發,就算是投資也要“放平心態”。“選擇藏品時要對其有所了解,對選購的藏品有一定的文化認知,這樣的收藏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