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是我國陶瓷發展史上第一個黃金時代,宋代著名的窯系有:以生產白瓷為主的定窯系,以生產白瓷和釉下彩繪瓷為主的磁州窯系,以生產紅,藍窯變釉為主的鈞窯系,北方生產青瓷的耀州窯系,南方生產青瓷的越窯和龍泉窯系,及以江西景德鎮為中心的青白瓷系和生產黑瓷及各種黑色窯變釉的黑瓷系等。除了這些為數眾多的民窯外,宋朝宮廷還建立了汝官窯,鈞官窯、汁京官窯,郊壇官窯,"哥窯"等官窯群。與宋朝同時,中國北方并立的三個少數民族政權,即契丹人建立的遼,黨項羌人建立的西夏和女真人建立的金,也都有各自的制瓷業。這些地區所生產的瓷器除具有本民族的特點外,還有明顯受到唐,宋北方諸窯影響的痕跡。窯定代宋
定窯是宋代著名瓷窯之一,以產自瓷而馳名。宋代是定窯的發展時期,產量、質量及制作工藝較五代又有明顯提高。定窯瓷器多為白釉,亦有少量的黑釉、醬釉、褐釉、綠釉等品種。宋代白釉顏色偏黃,唐代定窯白釉呈色偏青,在造型曲線轉折變化的積釉處,常呈現較明顯的青白色。這是區別唐宋定窯白瓷的重要依據。宋代定窯白釉還有一個明顯的特征,即所謂的"淚痕"。這是上釉過程中,釉漿流淌的痕跡,"淚痕"厚處均有明顯的偏黃色。無論是正燒,還是覆燒,"淚痕"流向均是自上往下流淌。這是鑒定定窯瓷器尤其要仔細觀察的重要特征。
醬釉、褐釉、黑釉、綠釉等品種,在定窯瓷器中占的比例不大,完整的傳世品更是稀少,故收藏價值較高。定窯顏色釉品種均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全系白胎,即與白瓷所用胎料完全一樣,只是外罩色釉不同。這是紫定、黑定、綠定與其他窯口區別的重要標志。
宋代耀州窯
耀州窯位于陜西銅川市,因地屬古耀州得名,也叫銅川窯。北宋耀州窯青瓷的胎子是灰白色,較薄,很堅密;釉子細密,光潤,青中閃黃或略閃黃,類似北宋時期的龍泉窯。主要裝飾方法是刻花、劃花、印花、堆塑等。北宋初期開始出現非常草率的刻花,以后日臻成熟。北宋中期,己采用刻劃結合的手法,刻主題紋飾,刀法犀利,線條流暢而奔放;劃陪襯紋飾時,纖細如絲,排列有序,整體紋飾層次清楚,繁而不亂,有淺浮雕的裝飾效果。北宋晚期盛行在盤、碗內印花,既規整又潔晰。常見紋飾有:纏枝牡丹、纏枝蓮、纏枝菊、把蓮(一把、兩把、三把的都有,有的還印上 "三把蓮 "等文宇)、菊瓣、梅花、松樹、鵲竹、水草、忍冬、龍紋、鳳紋、獅、虎、鹿、犀牛、蛾、飛鶴、游鴨、鴛鴦戲蓮、蓮池游魚、水波游魚、仙人騎鶴、飛天、彌勒佛、嬰戲等。邊飾主要是蓮瓣紋、回紋,也有堆貼雕塑龍、獸、力士、猴、荷葉、人物等。
耀州窯紋飾以花卉為主,以嬰戲紋最有特色,有攀在花枝上的,有臥于花叢中的,有蕩于花枝間的,有戲水的、奪球的,活靈活現。耀州窯主要器型有盤、碗、懷、盞、缽、梅瓶、荷葉式高足盤、喇叭口瓶、葫蘆形執壺、多子盒、枕、爐、鳳頭壺、花口尊、玉壺春瓶等。北宋耀州窯的碗身較高,敞口,小圈足,器物一般施滿釉,工匠多拿著底足蘸釉。耀州窯雖屬民間瓷窯,但制作非常規整,釉色很漂亮。據史書記載,北宋中晚期的耀州窯有大量上乘之作作為貢瓷供宮廷使用。
宋代耀州窯是北方青瓷的代表,以耀州窯為中心,形成了一個耀州窯系。河南的臨汝窯、寶豐窯、宜陽窯、禹縣窯、內鄉窯、新安城關窯均深受其影響,燒造青釉刻劃花、印花瓷器。這一時期廣州西村窯、福建同安窯、廣西永福窯和容縣窯,為了適應外銷的需要,也仿造耀州窯產品。
宋代鈞窯
鈞窯始見于北宋,終于元,是青瓷系統中比較獨特的一支。以河南禹縣為中心,窯址遍及縣內各地,其最著名的品種是高溫銅紅乳濁釉,即在天藍或月白色釉上燒出大小不一、形狀各異的玫瑰紫或海棠紅色,有的還交織著藍、灰、褐、鱔魚黃等顏色的斑點或絲縷,如傍晚天空中的彩霞變幻莫測。鈞窯雖屬北方青瓷系列,但它的釉色卻變化多端,美不勝收。工匠們在釉料之中摻用了少量的銅,在還原氣氛下,燒成了多變的釉色,并批量生產,一改青瓷獨步前朝的局面,為后世的瓷器裝飾擴大了領域。
北宋的鈞瓷,胎子略厚,致密,色灰,先素燒后施釉,釉子很厚,以月白、天青、天藍色為基本色調,釉中的銅分子經高溫還原氣氛,呈現紫紅顏色。因為釉子較厚,鍛燒時釉子翻滾,釉中所含金屬分子重量不同,有的浮在表面,有的沉在釉底,冷卻時釉子上下收縮溫度不一致,往往留下不規則的細線狀流動痕跡,被后人稱為"蚯蚓走泥紋"。宋代鈞瓷大多都有"蚯蚓走泥紋",這是鑒定時比較重要的依據。
宋鈞窯主要器型有:花盆、盆托、盤、碗、洗、爐、尊等。宋鈞窯以釉色美取勝,因此除了堆凸乳釘、弦紋以外,一般沒有其他紋飾。宋鈞瓷底足有釉,圈足多麻醬色。
鈞窯瓷器底刻有"一"到"十"的數字銘文,并非所有鈞窯瓷器都有此銘文,這主要見于尊、盤、盆、奩和洗造型之上,其銘文在燒制以前刻上。據考古發現證明,數宇為配套而刻,一號最大,十號最小。此外,故宮中舊藏鈞窯瓷器還有刻宮殿使用銘文及乾隆御制詩的,多為清代宮廷工匠所刻。其銘文有 "養心殿"、"長春書屋"、"重華宮"、"靜憩軒用"、"瀛臺"、"涵元殿用"、"明窗用"、"漱芳齋用"、"虛舟用"、"金胎玉翠用"、"建福宮"、"凝輝堂用"等。宇體工整,刻工精美。
古瓷的鑒賞與收藏
燦爛輝煌的瓷器是中國人在世界文明史上書寫的又一奇跡,然而,由于其易碎,故傳世的作品并不是很多,精品更是屈指可數。今天,擁有一件絕世瓷器已成為全球藏家的夢想。
瓷器收藏炙手可熱
瀚隴拍賣公司的鮑小姐告訴記者,隨著藝術品收藏的升溫,近年來中國瓷器在國際國內大型拍賣會上屢創天價。自2005年7月元青花“鬼谷下山”大罐在倫敦克里斯蒂創下2.67億元人民幣的中國藝術品拍賣最高價后,2005年10月,清乾隆御制琺瑯彩“古月軒”題詩花石錦雞圖雙耳瓶在香港蘇富比成功拍出,成交價達1.15億港幣,創造了清代瓷器拍賣的世界紀錄,也是藝術品在亞洲拍賣的最高價。2007年6月在嘉德春季拍賣會上,一件清乾隆粉彩八仙過海圖盤口瓶以5280萬元成交,創造了中國國內瓷器拍賣的最高紀錄。這一方面是因為中國瓷器本身所具有的無與倫比的審美價值,另一方面則是由于它的稀有。瓷器不易保藏,所以古瓷器傳至今日且保存完好者本就不多,精品更是屈指可數。因而每當有精品被公開拍賣時,引起無數藏家的圍搶也就不足為奇了。
瓷器發展簡史
“初創于商代、真正創制于東漢時期的中國瓷器,是中國人為世界文明史的又一重要貢獻。”省博物館的王琦向記者介紹道,“唐代瓷器的制作技術和藝術創作已高度成熟;宋代定、汝、官、哥、鈞五大名窯各具特色,創造了我國瓷器史上的第一個輝煌;經過元瓷的過渡后,瓷器步入了下一個輝煌,即明清時代。明代形成了幾乎是景德鎮一枝獨秀的局面,以代表了釉下彩發展的最高階段的青花為最主要的產品,制作出了馳名中外的洪武青花。清代從制坯、裝飾、施釉到燒成,技術上都超過前代,加之大多皇帝獨好古風,所以制作了大量的前朝仿制品。我國的陶瓷業至今仍興盛不衰,質高形美,其中比較著名的陶瓷產區有江西景德鎮等。”
專家鑒偽
歷代仿制、偽造瓷器之風之所以盛行,一為賞古悅舊,一為利之所趨。本報特約專家王琦為我們介紹了幾種常用的作偽手法及實用的辨偽竅門,望能對廣大藏家有所幫助。
作偽方法
整器作偽即后人根據前代的某一器物,照樣或照文獻的記型造假。為使所仿之器更酷肖真品,往往采用煙囂、茶水煮、假出土、復窯等手法。
部分作偽指器物的部分是后補或后配的。后補的有補缺、補釉。后配的有配腿、配手、插頭、安把、鑲流嘴等。此類偽品只要仔細觀察就能找出其破綻。因為,原來的器形或釉色與修補后的多少是有差別的。
后加款即在原無款的器物上加款,具體方法有:一種是在原無款的舊器或新仿器上加刻、加書稀有年號款。還有一種是將原無款或有款但損壞或普通款的器底旋切下來,換嵌上帶真款的同類或別類器的款。這種方法民國時較流行,且技術也很高明。
后加彩是比較常見的一種作偽手法。一是在舊器脫釉后加刻暗花,施釉后再上彩。二是將舊器改造成新品種。
辨偽常用的基本方法
分類法即將各時代的同類器(包括相同器形、相同紋飾題材)理成發展序列,找出它們的共同點,再找出其不同點,來摸索它們的發展規律和各時期的特征。
比較法主要是利用考古發掘出來的、有地層年代的器物作為標準器物,將所需鑒定、辨偽的器物與之比較,從而得出鑒別的結論。
鑒別法即利用同時代的同類器或不同類器上的時代特征來對照、比較所需鑒別的器物,從而得出綜合鑒別的比較合理的結論。“辨其色澤,度其厚薄,審其片紋,觀其氣泡,也要用手摩,以別粗細,用手扣敲以察音響”。這也是鑒定通用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