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落在民間的元青花有上萬件?花幾千元就能撿到宋代汝窯的“漏”?買“文物”就是愛國?在幾乎全民參與收藏的今天,這樣的說辭似乎很常見。然而真正的收藏家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卻總有人信以為真。難道當今“國寶”真的隨處可見嗎?
“國寶”處處有
日前,北京舉行的一次活動,吸引了收藏愛好者王先生的注意。在這場本是以公益為主題的活動中,居然特設了兩個環節:“國寶評選”與“中國十大收藏家評選”。當選的收藏家里,有人收藏了10萬件玉器,有人收藏了4萬件瓷器,更有人統計自己的藏品價值高達34億元。“開公益會議為什么還要和收藏掛鉤?而且當選的十大收藏家中,隨便一個人就有好幾萬件古董珍玩,還自稱每件都是‘國寶’,可哪有這么多國寶呀?”王先生對此感到疑惑。
中國商報記者了解到,日前類似的“搭車評選”活動時常可見,而據專家介紹,其中的獲獎藏品多數都為后世仿造。在一些活動評選結束后,當選藏品甚至還被貼上了價簽。“說到底很多活動都是為了給藏品‘鍍金’,忽悠不知情者來接手。”一位業內人士評論。
福建瓷器收藏者林勝杰就曾經為“國寶”付過“學費”。他告訴本報記者,5年前,一件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圖”罐在倫敦以天價拍賣后,他收到了一封電子郵件,內容是推銷一件號稱與倫敦上拍的元青花為“姐妹罐”的藏品。發件人說該罐是“祖上傳下來的寶貝,曾經被一次民間鑒寶活動評為‘失落的國寶’,由于家里有人生病需要錢,不得不忍痛轉手,而且僅售10萬元”,隨后發件人還出具了“鑒定證書”。最終,林勝杰將這件元青花罐收入囊中。“買完以后找權威機構鑒定,專家說這是近代的仿品,連1000元都不值。”林勝杰回憶起往事十分無奈,他也坦承,上當的原因就是抱著“撿漏”的想法與僥幸心理,“我當時還以為,花這么點錢就可以收藏到被世界著名古董商看上的東西,說出去多有面子啊。”
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一位浙江老板共花了700多萬元購買了五六十件擁有“證書”的現當代名家書畫,結果鑒定下來只有3件是真的;一位退休老人,用畢生的積蓄購藏了一批“古董”瓷器,日后經專家鑒定大多是贗品,少量真品也是很一般的瓷器,價值不高,甚至還不值當時購買的價格……
“國寶那么容易就出現在市場上?你隨便從哪個人手里花上幾千幾萬元就能買到國寶?怎么可能呢!如果每個人都能收藏國寶,只能說明絕大部分人買到的都是假國寶。”一位業內人士這樣評價現如今“國寶”泛濫的現象。
與愛國有關?
如果說以借“國寶”的名義斂財只是抓住了有人想投機、想發財的心理,現在的“國寶忽悠”還開始和愛國主義掛鉤。今年11月,一件清乾隆“吉慶有余”轉心瓶在倫敦拍出了5.5億元的天價,英國一家媒體寫道:“天價花瓶背后是中國人的‘瓷器愛國主義’。如今中國的一些富人們,正帶著愛國主義情結,急切地想買回本國文化遺產。” 國內有部分人士對這一觀點表示認同,他們認為將文物留在國內的人是民族英雄,是愛國的表現。然而,正是這樣的心理,使得一些圖謀不軌的人有了可乘之機。
本報記者日前在上海采訪時看到,一群自稱是某“國寶保護協會”的人四處散發宣傳冊頁,冊頁上印著許多明碼標價的古玉、古代陶器等。但是明眼人僅看圖,便能看出是粗制濫造的仿制品。而最引人注目的是,宣傳頁上用醒目的大字寫道:“為防止珍貴文物流向海外,請中華兒女一起出力”。
“這些人就是看準了不懂行而又盲目愛國的人會上鉤。”任亮就是一位受害者。去年,有人向任亮兜售一塊上有黑色飛龍圖形的白色石頭,說這塊石頭是飛龍化石,幾萬年才能形成一塊,是珍貴無比的“國寶”。“擺攤的人說是從博物館中流出來的,若是國內無人買就會銷售給海外藏家”。本著“要把國寶留在國內”的想法,任亮花5000元買下了這塊石頭。“我想把它捐給博物館,結果專家一看,說這就是河溝里普通的白石頭,有人用化學藥水將圖案復制到石頭表面而已。”任亮說。
對于這種抱著滿腔愛國熱情、熱衷于阻止“國寶”流失海外的人,中國拍賣行業協會副秘書長王鳳海表示,花大價錢購買文物藝術品本身不是一件壞事,它從客觀上證明了我們國力在增強,老百姓手里的錢在增加。“當然,這不能等同于愛國,也不值得全民族去效仿、大力宣揚或者倡導。”
疾迷的“國寶幫”
據稱,目前我國文物藝術品收藏者和投資者超過7000萬人,數量還在不斷遞增,而令人憂心的是,在如此龐大的收藏隊伍中,迷失收藏方向的人卻也在迅速增加。他們挑選藏品時極其容易被推銷者夸張的說辭吸引,尤其容易相信自己購買的都是“國寶”。
一位收藏者號稱家藏元青花百余件,而且件件都是堪比博物館收藏的真品;一位山西收藏者自豪地表示,其收藏了2000平方米的瓷器、1000平方米的書畫、1000平方米的雜項,而且都是珍罕之物;還有一位四川企業家,自稱收藏了上千件三星堆古玉,結果被專家鑒定全部為贗品后,這位企業家卻斷定專家不識貨……這一類藏家,被不少業內人士稱為“國寶幫”。
“國寶幫”,特指經常買到贗品,卻仍然堅信自己收藏的是“國寶”的收藏群體。有人也提出疑問,一位藏家怎么不可能收藏到如此“壯觀”的藏品?以玉器為例,據統計,中國高古玉真品數量,尤其是紅山文化玉器極其稀少,傳世的大概僅有幾百件,而目前我國和田玉的年開采量只有600噸。再看備受中國藏家喜愛的瓷器,學術界有較為一致的看法,目前全世界范圍內基本完整的元青花大約為300件;而更為罕見的宋代汝窯,像臺北故宮博物院與北京故宮博物館這樣全球藏有汝窯最多的機構,也僅分別擁有21件和14件。很顯然,上萬件高古玉器、珍稀瓷器怎么可能被同一位藏家收入囊中?
蘇州市收藏家協會會長張正望在接受采訪時表示,目前具備“國寶幫”特征的收藏者確實很多,在一些鑒定活動中,他就時常看到有收藏者帶著“汝窯”、“宣德爐”而來。懂行的人一看便知是低仿的新貨,可即使告訴收藏者是贗品,但他們仍然認為自己收藏的是“寶貝”。張正望認為,“國寶幫”中最常見的是一些上了年紀的收藏者,他們購買藏品的途徑和交流渠道都比較有限,因此信息閉塞,十分容易“被忽悠”,“這類收藏者花掉了大量積蓄,卻只換來一堆贗品。”張正望說道。
而另一類常見的“冤大頭”是富有的企業家。一位業內人士介紹,這類收藏者往往財大氣粗,購買藏品時毫不吝惜錢財,他們通常沒時間潛心研究收藏,而只是將收藏作為投資捷徑,因此格外受到制假者的“青睞”。
“一旦成為了‘國寶幫’,就很難被喚醒。”盛世收藏論壇版主李沖告訴本報記者,他在管理論壇時,經常會與一些“執迷不悟”的收藏者打交道,“他們一口咬定藏品是真的,別人說什么都聽不進去,找人鑒定也只是希望有人肯定、迎合,只要有人對他的東西提出質疑,通常還會引起一場罵戰。”李沖認為,“國寶幫”的固執,阻斷了自己學習和交流的機會,“他們需要改變態度,積極聽取他人的意見,身邊的人也應該用柔和的態度進行勸導”。
“無欲則剛”
“國寶幫”只是一個縮影,他們所代表的是中國更為龐大的、容易受騙上當的收藏群體。李沖認為,歸根結底,這樣的情況主要還是因為收藏者心態不對。據某收藏網站統計,現在的收藏大軍中,有超過75%的人表示收藏目的為投資,“他們聽到的全是收藏品幾年增值多少倍、有人花了幾百元買了價值幾十萬的寶貝……興奮點根本不在收藏本身,自然讓騙子有機可乘”。
在李沖看來,現在社會整體氛圍十分浮躁,很多人都以賺錢為目標,本該與研究息息相關的收藏行為變成了投資捷徑,在這樣的情況下,不關心市場的人反而極少吃虧上當。“‘無欲則剛’這句話對收藏同樣適用。否則,‘國寶幫’的壯大不僅對個人收藏事業無益,全中國的收藏事業都會因此受到極壞的影響。”
“作為投資永遠是有賺有虧,能賺錢的往往是那些眼力好、目光長遠的少數人,而眼力不到的大多數人則免不了要吃虧。所以沒有幾年功力積淀,不要指望能在收藏領域賺錢。收藏者培養健康的收藏觀,要有好的心態收藏,收藏的落腳點并不是金錢,而是一種文化行為。”中國收藏家協會會長閻振堂日前在一次收藏家大會上勸誡道。
也有專家提出,目前中國文物市場誠信缺失,有一些學者、鑒定師缺乏學術良心,為了追逐經濟利益而利用自己的名氣,協助居心叵測的人做“偽證”,讓一些剛入門的藏家對其深信不疑,從而深陷“國寶迷局”。“這些人見了藏品就一律說是真的,還開具毫不負責的鑒定證書,只為了向每份證書收取幾百元、逾千元乃至上萬元的費用,不懂行的人自然就上當了。”(文/孫巧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