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0日至27日,兩場以磁州窯為主題的學術會議接踵在邯鄲、磁縣舉辦——20日 “中國古陶瓷學會2010年會暨磁州窯學術研討會” 在邯鄲開幕,來自英國、法國、意大利、瑞士、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中國香港、中國臺灣以及內地的近200名古陶瓷學者、專家出席,學者們分別從磁州窯的燒制年代、窯業性質、生產方式、制作技術、裝飾工藝、藝術風格、在中國陶瓷史上的地位與其他名窯的相對影響等方面,對磁州窯作了多方位、多視覺的審視和探討,提出了應該重新審視磁州窯在陶瓷史上地位;26日在磁縣開幕的“首屆國際磁州窯論壇”,近百位學者著眼于“國際”,把磁州窯和韓國、泰國、伊斯蘭等國家、地區的陶瓷文化進行了比較性研究。
這兩場學術會議也是近年來有關磁州窯瓷器規格最高、參與學者最多的純粹意義上的學術會議,引起了學術界、收藏界人士的廣泛關注,學者們的最新研究成果,將對收藏界產生重要影響。創燒于北朝時期的磁州窯,是中國北方最大的瓷器燒造窯場之一,其生產的陶瓷質地優良,創造性地將中國傳統繪畫、書法技藝與制瓷工藝結合起來,風格質樸、豪放,對我國乃至世界陶瓷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宋、金時期的磁州觀臺窯以及元、明時期磁州彭城窯的傳世精品,一直是中外收藏家重點搜求的對象,少數精品的價格早已超過了千萬元。海外市場早在20世紀早期即關注到了磁州窯瓷器,大英博物館收藏的多半磁州窯瓷器均來自20世紀上半葉歐美藏家,但由于宋代名窯眾多,其受歡迎程度不及“五大名窯”瓷器,這一點從該等以及海外許多重要的博物館收藏情況可以看出,早期在市場上的交易價格也較低。但是90年代以后,隨著中國收藏、拍賣市場興起,收藏者逐漸關注到了磁州窯瓷器。2000年以后,磁州窯瓷器精品的價格大漲,特別是宋、金時期制品,在紐約、倫敦市場屢屢高價成交。
近十年來,紐約、倫敦、香港三大拍賣市場上每年磁州窯瓷器上拍的數量相當有限,成交價超過5萬元人民幣的通常都在30件之下,有的年度甚至低于10件,可見其流通量并不大。內地市場受文物法規的保護,宋代至元代的磁州窯瓷上拍不多,僅中國嘉德多年來有少量拍品上拍。從這十年幾大市場的成交情況看,磁州窯瓷器的成交品主要以宋、金、元時期的器物為主,成交價超過百萬元人民幣的多出自宋代,明清制品稀見,成交價普遍較低。成交品器型豐富,涉及梅瓶、瓜棱瓶、花觚、玉壺春瓶、卵形瓶、雙系罐、四系罐,大罐、各式枕、行爐、蓋盒、雕像、各式盤和碗、缽等等,琢器的價格明顯高于圓器。其市場行情具有代表性的器型有梅瓶、花觚、瓷枕等幾類。
各式梅瓶價最高
宋、金時期是磁州觀臺窯生產的興盛期,“以其特有的裝飾藝術形式,被廣大民眾所喜聞樂見”,拍場上成交價超過百萬元的磁州窯瓷器九成以上是宋代制品,且以琢器為主流,行情表現最突出的是各式梅瓶、花觚、瓷枕、大罐等。
市場上被廣泛認知的是一件北宋時期的刻花褐彩梅瓶,高27厘米,2000年6月7日在倫敦蘇富比春拍中以50.5萬英鎊拍出,創造了當時磁州窯瓷器的最高成交價。至2004年11月1日香港佳士得“龍鳳傳珍”專場再拍時,此瓶估價已漲到了1000萬至1500萬港幣,結果不負眾望,拍出了1350.375萬港幣(約合1444.9萬元),至今仍保持著磁州窯瓷器的拍賣最高紀錄。這件梅瓶的裝飾風格獨樹一幟,風格類似定窯制品,如江蘇省鎮江博物館所藏的定窯紫釉梅瓶。日本大阪東洋陶磁美術館藏有一件造型、紋飾類似的梅瓶。這件梅瓶應出自北宋觀臺窯,在觀臺窯的考古發掘中,曾出土過一件深褐色的刻花梅瓶,梅瓶的頸、口與此件相似,也接近現藏于中國磁州窯博物館所藏的白地褐剔花纏枝牡丹紋矮腹瓶。